-前言-
尹玉峰散曲 • 大石调 • 初生月儿 • 念
心掀巨澜雨雪风,迅猛无情惆怅同。 撕肝裂肺念念中,念张公,托梦逢,伤悲痛、泪眼朦胧。
前言作者尹玉峰系都市头条编辑委员会主任

痛悼大医赖院长兴荣兄之恩师
张北平先生
作者:曹干云
寻芳路上杏林才
北平济世见胸怀
趣伴嫦娥抒袖漫
岐黄素问聚瑶台
2025.5.14于南山后海
……………………………………
附国医邓铁涛再转弟子大医赖院长兴荣兄大作:
七律·悼张北平老师
(赖兴荣)
杏林春深陨北辰,
橘井香残泣师灵。
伏火探幽医镜澈,
悬壶济世素心明。
百篇论著传金匮,
廿载岐黄续玉尘。
忍看青松埋鹤骨,
仁方妙手永续真。
2025.5.13,于瑶城
【每诗一评】曹干云《痛悼大医赖院长兴荣兄之恩师张北平先生》与赖兴荣《七律·悼张北平老师》既见文人之雅,又显医者之专,共同构建了一幅“大医精诚,精神永续”的悼念图景。
曹干云《痛悼大医赖院长兴荣兄之恩师张北平先生》以“痛悼”为题,情感真挚,既表达对张北平先生的哀思,又赞颂其医德医术。“北平济世见胸怀”一句,巧妙嵌入逝者之名,并突出其济世救人的精神境界。“杏林才”:典出三国董奉“杏林春暖”,代指医者仁心,与赖兴荣诗中“杏林春深”形成呼应。“趣伴嫦娥抒袖漫”:以神话意象写张北平先生仙逝,想象其魂归天界,与嫦娥为伴,增添浪漫色彩。“岐黄素问聚瑶台”:以《黄帝内经》(素问)代指中医精髓,言其学术精神永存仙台,表达对逝者学术贡献的敬仰。其语言凝练,四句诗涵盖哀思、赞颂、想象与祝愿,层次分明。末句“聚瑶台”既含仙逝之意,又暗喻其精神不朽,余韵悠长。
赖兴荣《七律·悼张北平老师》严格遵循七律平仄,对仗工整,如“伏火探幽医镜澈,悬壶济世素心明”一联,既写医术之精,又赞医德之高。首联“杏林春深陨北辰”以“北辰”喻张北平,既切其名,又暗含“巨星陨落”之痛,意象深沉。“橘井香残泣师灵”:化用“橘井泉香”典故(葛洪《神仙传》),喻张北平先生医术如仙方,而今香残人逝,哀思深切。“百篇论著传金匮,廿载岐黄续玉尘”:概括其学术成就(“金匮”指《金匮要略》)赞其毕生致力于中医传承。“忍看青松埋鹤骨”:以“青松”“鹤骨”喻其高洁品格,痛惜其离世。全诗用典自然,如“岐黄”“金匮”“橘井”均紧扣中医文化,体现赖兴荣作为医者的专业视角。末句“仁方妙手永续真”既总结张北平的医学精神,又表达对其学术传承的期许,升华主题。
在两诗对比与互动方面,其情感共鸣:曹诗偏重哀思与想象,赖诗则更系统回顾张北平的医学生涯,二者互补,形成完整悼念。两诗均以“杏林”开篇,赖诗“陨北辰”与曹诗“聚瑶台”一陨一升,构成生死哲思的呼应。其风格差异:曹诗短小精悍,意象空灵;赖诗结构严谨,内容详实,体现医者特有的理性与深情。曹诗末句“岐黄素问聚瑶台”与赖诗“仁方妙手永续真”均落脚于精神永存,但前者偏重仙化,后者强调人间传承。曹诗:以简驭繁,通过神话意象与中医典故,将哀悼升华为对精神不朽的礼赞。赖诗:以医者视角,系统总结张北平的学术与人格,情感深沉,格律精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