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长退群说明了什么?
作者/葛国顺
最近看了一家长在自制短视频中,是有关家长与老师的纠结,一连串“灵魂拷问”,引发众多家长内心的“共鸣”。老师责备家长没有督促好孩子按时完成布置的家庭作业,家长各自说出自己的原因,无不外乎“上班太忙,还经常加班,孩子怎能顾及”“自己文化水平低,辅导不了”等,甚至交流时发生口角:“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学校的事,要我们家长批改孩子作业,还要你们老师干什么?”“你们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们责任在哪里?”……如此针尖对麦芒,一个不让一个,细细听来似乎也都有一点道理。
看了上面的视频对话以及老师与家长的矛盾究竟在哪里?不由得使我联想到我亲身经历过的一件事。那还是我大外孙女上五年级时我代开的一次家长会,一位班主任在公布了学生近期成绩后,启发家长要让孩子参加一些家教补课,直截了当地说:“你们这里补那里补有什么用,新课程都在补课时讲。”一语道破,非得去她那儿补才有用。
建立“家长群”原本是想起到相互交流沟通的作用的。老师经常在家长会上批评家长不看群,有的家长甚至还被老师“踢”出家长群。面对家长们各自不同的反馈表现,有时老师也收到家长“轰炸式”回复,甚至打“口水仗”,双方闹得很不愉快,老师有时也感到十分尴尬。
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然而现实中确有那么一些人,上课不用心教,把自己的义务推给家长。其实,层层喊减负,实际督查不力,现实就是减不了。每天学生感到很累,在校伏不完的试题,回家还要布置一大堆家庭作业,让父母帮助辅导和修改,你们有没有考虑过一些实际问题,70、80、90后的家长的文化层次也参差不齐,有的家长孩子的作业根本就检查不了,那不是为难家长吗?!可能有的老师会说,父母自己不行,那你们就请家教呗。有的父母俩个人的收入加起来还不到一万元,他们既要供孩子上学、维持家庭正常生活,还要供房贷,怎么请得起家教。再说你们老师是专业的,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图个省心。如果家长都可以把孩子教好了,那么老师的存在价值和意义还在哪里?!
我们真正需要的“家长群”应当是个什么样的? “家长群”作为家校与家长沟通的平台。有人调侃:“家长群”就是压垮成年人的“最后一根稻草”。诚然,“家长群”一度成为家长的“压力群”“焦虑群”原因是多方面的。“家长群”引发的“吐槽”之多,滋生的隐形负担和复杂关系成为不少家长的一块“心病"。退群,虽能撒一时之气,终究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况且把各种负面情绪的“锅”一味甩到老师头上,也有失公允。如此情况也只能是形同虚设了。
不可否认,在当前教育形势下,家长在教育链条上处于相对“弱势”的一方,面对一些老师对学生教育责任的转嫁,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另一方面,个别家长的心态也需要调整。将自己本不必要的焦虑与压力投射在家长群中、使得这种情绪发酵放大,对构建良好顺畅的家校关系和促进孩子成长也无神益。
家校共建就是家长和学校各司其职,而非家长承担教育的“无限责任”。只有科学合理地划分家长和学校的责任区间,做到权责清晰、各司其其职、各归各位,而不是责任转移。 实际上,在“家长群”里,老师的责任要得到有效净化,家长在群内也要责无旁赁,彼此感到心平气和,有一个家的和谐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