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笔下的一曲悲歌(随笔)
刘方
若你翻开《红楼梦》,宛如踏入一个繁华却又悲凉的世界,其中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无疑是书中最令人心碎的乐章。一曲《葬花吟》,如泣如诉,隐隐道出这段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的宿命。而这场悲剧,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需从他们的身世、美貌、才情、命运以及贾府的衰败等多个角度细细剖析。
先看身世。贾宝玉生于钟鸣鼎食之家,衔玉而生,是贾府嫡孙,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然而,这份荣耀背后,是家族对他沉重的期望。他被寄予振兴贾府的厚望,肩负着延续家族荣华富贵的使命。而林黛玉,虽出身书香门第,但母亲早逝,父亲林如海不久后也撒手人寰,她不得不寄人篱下,住进贾府。在贾府这个复杂的大家庭里,她敏感且自尊,深知自己的处境,没有坚实的依靠。这种身世的差异与无奈,使他们在爱情面前,一开始就面临着诸多无形的阻碍。贾府的长辈们在为贾宝玉择偶时,首先考虑的是家族利益,而非纯粹的爱情。林黛玉无依无靠的身世,注定难以成为家族眼中的理想儿媳。
再谈他们的美貌。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生得极为俊美。林黛玉则是“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美得柔弱而动人。他们的美貌,在贾府这个大观园中脱颖而出。可这份美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却成了他们爱情悲剧的诱因之一。在封建礼教的大框架下,美丽的外表容易引发他人的觊觎与猜测。贾宝玉的英俊潇洒,使他成为家族联姻的筹码;林黛玉的美貌,让她在贾府的复杂人际关系中成为众矢之的。那些围绕在贾府权力中心的人们,担心这对璧人的感情会破坏家族既定的利益格局,于是千方百计地想要拆散他们。

才情方面,贾宝玉和林黛玉更是出众。贾宝玉虽对仕途经济极为反感,但在诗词歌赋、文学艺术上却有着极高的天赋。林黛玉的才情更是令人赞叹,她的诗词清新脱俗,情感细腻,在大观园的诗社活动中,常常技压群芳。他们的才情,使彼此在精神上高度契合,相互欣赏,爱情也因此愈发深厚。然而,当时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推崇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男子则应追求仕途功名。林黛玉的才情,在贾府长辈眼中,并非优点,反而是一种“不安分”的表现。贾宝玉对仕途的不屑,更是让家族对他的未来忧心忡忡。他们的才情,与社会的期望背道而驰,这注定了他们的爱情难以得到世俗的认可。
说到命运,贾宝玉和林黛玉从相遇的那一刻起,就仿佛被命运之绳紧紧缠绕,却又朝着悲剧的方向前行。他们的爱情纯真而热烈,却始终无法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贾宝玉虽有心反抗,却无力改变现状。他在家族的压力下,如同被囚困在笼中的鸟儿,无法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爱情。林黛玉身体本就柔弱,在爱情的煎熬和贾府复杂环境的压抑下,病情日益加重。她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爱情走向绝望,却无能为力,只能在泪水中消磨生命。
而贾府的衰败,更是这场爱情悲剧的重要社会根源。贾府作为四大家族之一,表面上繁华富贵,内部却早已腐朽不堪。家族内部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子弟们骄奢淫逸、不思进取。随着家族的政治靠山逐渐失势,贾府的经济也陷入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家族急需通过联姻等手段来挽救危机。贾宝玉的婚姻,自然成为家族利益的牺牲品。为了家族的延续,长辈们不惜牺牲他和林黛玉的爱情,将薛宝钗推向了贾宝玉。贾府的衰败,让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失去了最后的庇护所,加速了他们爱情悲剧的到来。

从更深层次的社会根源来看,封建礼教是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封建礼教所构建的等级制度、家族观念、婚姻制度等,像一张无形的大网,笼罩着每一个人。在这张网中,个人的情感、意愿被无情地忽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违背了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婚姻模式,他们追求的自由恋爱与家族利益、社会规范产生了激烈的冲突。这种冲突,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没有任何调和的余地,只能以悲剧收场。
曹雪芹用如椽巨笔,描绘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这不仅仅是两个人的悲伤故事,更是对封建社会的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深刻鞭挞。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简介:刘方,男,笔名,糊涂一郎,江苏淮安人。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员、《小小说月刊》签约作家。作品散见各类文学刊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