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陈出新”是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应始终遵循的规律
笔者所在地的螳螂门派及客家麒麟的系列国术,在第四代掌门人黄耀华师傅带领下,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关注下,由市、区及坪山街道办事处先后颁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各类合法的社团登记证书,于2012年秋季隆重挂牌成立。麒麟文化这一民间社团组织客家麒麟文化的再续弘扬,走上了一条依法传承的可持续之路。客家麒麟文化的更大文化背景,关联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的时代命题,关联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历史使命。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实,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实践探讨已有70余年。毛泽东同志曾精辟地将之概括为四个字:“推陈出新”。所谓推陈,即立足于当代,摒弃那些不适合今天需要的东西;所谓出新,就是创造新的内容和形式,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没有不变的传统文化,不变就是死亡。所谓创造性转化是质变式的转化,所谓创新性发展是量变式的转化。传统文化从源到流,始终是遵循着这个规律发展变化的。
二、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当前的几个突出问题
(一)传承机制不健全
传统文化的传承机制存在缺陷,缺乏有效法律依据,传承人队伍青黄不接,传承基地无法长效维持运作等。许多传统文化技艺因缺乏合适的传承人而面临失传的危险。同时,一些地区的传统文化元素挖掘不够,无法有效地和文化产业对接。
(二)推陈有余,出新不足
一些地方没有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历史价值,过度追求经济效益,为创新而“刻意创新”,往往把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改得面目全非。例如,2024年春节期间,深圳某团队表演的“英歌舞”与传统潮汕英歌舞大不相同,其间还表演了街舞,引起众多网友不满,“这是抹黑非遗文化”“英歌舞可以模仿但不要毁灭”。普宁英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来发对此表示:“英歌舞要创新,但是不能变味。创新的同时,一定要保留祖宗留下来的传统,把英歌舞的底蕴跳出来,英歌舞含有南拳套路,马步扎稳跳起来才有气势。”
(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利用不足
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为经济发展助力是一项重要工作,但一些部门对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重要“非遗”项目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像舞狮、舞麒麟,多局限于传统节庆或商业助演,深度开发利用不够。
三、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现代转型的四个抓手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在梳理总结深圳麒麟文化保护传承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德智体美”四个抓手(工作重点、突破口、切入点、重要途径),以期为深圳不同类型的传统文化现代转型工作提供些微启示。
(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重点应以“德”铸魂
众所周知,文以载道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道统思想。所谓道,既是道理的道,也是道德的道;所谓德,既是思想,也是品德。时髦语言叫正能量,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德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魂。人种也好、民族也好,国家也好,根本的界址就是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自己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各国的重大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我国传统文化不可能一成不变,而是一直处在不断与时俱进的变异之中。麒麟文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神话传说到武术,再到工艺美术,现在演化到了表演艺术等阶段。
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麒麟首先见于与孔子同代人的左丘明《左传》。《巨野县志》记载得更详细:“周敬王三十九年春(哀公十四年),西狩于大野。叔孙氏家臣钥商获麟。折其左足,载以归。叔孙氏以为不祥,弃之郭外,使人告孔子曰:‘有麋而角者何也?’孔子往观之曰:‘麟也,胡为乎来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衿。’子贡问曰:‘夫子何泣也!’孔子曰:‘麟之至为明王也,出非其时而见害,吾是以伤之。’”孔子的《春秋》一书也恰恰在这一年脱稿,这时孔子已71岁,从此不再著书。这证明了“孔子获麟绝笔”的故事是真实的。孔子感麟而忧,两年后便与世长辞了。
孔子死后,“获麟绝笔”的神话故事成为文人笔下的重要内容。如司马相如的《甘禅颂》、蔡邕的《麟颂》、司马光的《交趾兽奇兽赋》、韩愈的《获麟解》、黄庭坚的《麟趾赞》等,而后由文人学者的词赋带动民间传说,诸如“麒麟送子”等。当麒麟受哲学和文学的推崇后,麒麟神话已经完成。麟与龙、凤、龟并称“四灵”,且列“四灵”之首,地位仅次于青龙。后来由于封建皇帝把龙、凤作为权力的象征,麒麟被排挤到民间,演变成中国的民俗文化——麒麟文化,从此麒麟走进了世俗并一直走到现在,麒麟足迹遍布全国。2011年5月,深圳市和睢县、侯马市、东莞市申报的“麒麟舞”被国务院以扩展项目名录形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麒麟舞”项目中。
麒麟文化为什么3000年延绵不断?当然归功于其德性。麒麟,在传说中被赋予了十分优秀的品质,许多古籍描写其性温善,不覆生虫,不折生草,行中规矩,游必择地,翔而后处,不蹈陷阱,不罹罗罟,头上有角,角上有肉,设武备而不用……所有这些品质都体现了孔子倡导的仁厚君子的谦谦风度,完全符合几千年来中华传统礼教和儒家风范。
我国传统知识分子追求的人生价值是“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立德是首选。所以我把“德”看成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首选突破口,站在法治精神、公民意识的现代文明高度对传统文化作取舍增删的工作,迈出这一步极其重要也极其艰难,成功了便是一次质的飞跃。
(二)传统文化保护传承要“智”开一面
智,这里指的是传统文化可以包容现代科技手段和工匠精神。智的背后有一个广阔无垠的文化产业市场。比如山东潍坊风筝,现在世界上70%以上的风筝出口自潍坊。
再看麒麟文化同样衍生出的三大市场:工艺品市场、旅游市场和演出市场。
工艺品市场。由于麒麟是上古中国人最企望出现的吉祥动物,它的出现表示一代的幸福。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以麒麟的工艺造像作为护身符佩戴在身上,或石雕、木雕,或铁制、铜制麒麟摆件,形态庄重,威而不猛,泰而不骄,贵而不俗,灵而不钝,蕴含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福,向往盛世、平和可亲的精神,体现中华风范,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象征。这种意念,化入民俗生活之中后,衍生出品种繁多的工艺品市场,如陶瓷、年画、纸扎、剪纸、泥塑、刺绣、金玉饰、建筑、雕塑、雕刻、食品,还有五花八门的日用品,如水晶烟缸、花瓶、笔筒、果盘、花卉、音乐盒、生肖动物、佛像,伟人像,关公、财神、香炉、蜡台、家居饰品摆设及各种小礼品、赠品、钥匙扣、冰箱贴、徽章、胸牌、奖牌、开瓶器、挂件、台历等。
在高科技及制造业发达的深圳,与生产制作麒麟工艺品相关的公司就有几十家,石雕、木雕、铜铸、树脂制作的麒麟工艺品远销海内外,如荷兰、日本、美国、英国、法国、比利时、东南亚等国家,以及港、澳、台等国内多个地区。
旅游市场。深圳有麒麟公园、麒麟湖、麒麟博物馆等,有旅游生态观光园、星级酒店、旅游度假别墅、休闲农家乐、娱乐城、麒麟一条街等配套设施。以麒麟文化为依托,以吉祥欢乐、和谐仁爱为主题,融祭祀、观光、益智、娱乐、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逐步打造成了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客家麒麟文化旅游区。其中,在深圳以“麒麟”命名的公司或建筑多达几十个,衍生出许多麒麟文化经济品牌。
演出市场。通过品牌占领市场,通过市场扩大文化影响。麒麟舞除每年春节到各地拜年表演外,平时族人嫁娶迎亲、新宅落成等民间活动,都邀请麒麟舞来庆贺。坪山区每年的元宵麒麟巡游等各种表演,人山人海,万人空巷。深圳的麒麟舞经常被邀请参加省内外及海外的赛事或表演,屡获佳绩。麒麟表演场场爆满,麒麟艺术之花香飘异国,赢得了海外新闻媒体的高度赞誉,观众好评如潮。
(三)传统文化保护传承要身“体”力行
体,是身体的体。以麒麟文化为例。
首先是武术强身。坪山区坪山麒麟武术队(光武堂),过去叫“武麒麟”,因为当时战争频繁,兵荒马乱,盗贼四起。为了防止流寇和盗贼打家劫舍,祸害村民,每个自然村都办起武术馆,武术馆内有武术队、麒麟队,各村的青壮年都学习舞麒麟和打龙形拳等,既作为强身健体,又护村守寨,保佑一方父老乡亲平安。螳螂派拳术是完善、供后人参照的传承典范。从理论到实践归纳成8套套路流程,桩法拳术以吞、吐、沉、浮、惊、弹、劲索、搓等为运功用劲之法诀,近身发力为特征,拳风沉稳干练,环环相扣的技击实战性极强,具有典型的南北派武功之特点。
大船坑舞麒麟后面还有“打功夫”(武术表演)环节。先是拳术10套,然后是单双人持械表演11套。永胜堂舞麒麟的传统表演包括舞麒麟和武术表演,武术套路表演则有护卫麒麟形象的寓意,包括拳术、大刀、棍、铁钗、内针、对打等。
其次是医术健体。坪山麒麟武术队(光武堂)医馆的中医、中草药在近代不同时期均有临床贡献。第二代掌门人张耀宗大师采用本门中草药泡制的续筋接骨方为中国著名足球运动员李惠堂治愈伤断左脚膝关节部。第三代掌门人黄毓光大师为东江纵队队员治疗枪伤、刀伤及续筋接骨,尤其本门独制秘方行军散(风沙丸),更是长期无私地提供给东江纵队作行军必备的良药,其余还有毒蛇方、起死回生跌打丸等综合疗法。第四代掌门人黄耀华师傅,独立在医馆撑起坪山骨伤疗法的半边天,用古方传统泡制的秘方如自然铜接骨膏、骨伤科红玉膏,治好患者不计其数。
(四)传统文化保护传承要“美”不胜收
美,在这里指美学,泛指一切形态的艺术美。艺术美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显示出无限优美风光。
传统文化的美在于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无论是麒麟文化,还是京剧、川剧、越剧等地方戏曲,或是剪纸、泥塑、刺绣等民间艺术,都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艺术形式,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又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传统文化的美在于其和谐的人文精神。无论是儒家的“仁爱”“礼义”,还是道家的“自然”“无为”,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和谐社会的追求。这种人文精神,既体现在我们的风俗习惯中,也体现在我们的伦理道德中。
四、深圳麒麟文化现代转型的尝试
近年来,深圳对麒麟文化这门古老民间艺术进行了许多有益改革,出现了6个方面的转变。
(一)时间上的转变
各队伍在原来表演套路中不同程度上创新表演方式,各从过去冗长的一个小时缩短至30分钟左右。
大船坑舞麒麟基本套路共有8段,其中“采青”是最重要的表演环节。舞动时,一人舞麒麟头,一人在尾部,配合默契,把麒麟的喜、乐、祥、和、凝、惊、醉、睡、威、猛、灵、动等各种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表演时长约30分钟。
(二)形式上的转变
从过去单打、双打到现在加入群体打斗表演。
大船坑舞麒麟后面还有“打功夫”(武术表演)环节。先是拳术10套,然后是单双人持械表演11套;永胜堂舞麒麟的传统表演包括舞麒麟和武术表演,武术套路表演则有护卫麒麟形象的寓意。
(三)内容上的转变
从过去仅以拜门表演到现在的文艺演出表演。
坪山区石井街道田头社区麒麟协会,队伍人员有儿童、青年、教练共70多名。在传统套路的基础上,加入当代舞蹈元素,动作流畅优美,古今结合,融为一体,丰富了表演性,更具欣赏性。2016年,在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麒麟队邀请赛中获得银奖,在深圳市第十三届“鹏城金秋”晒艺大舞台比赛中获得“十佳才艺奖”等好成绩。
(四)队伍上的转变
从过去以自然村组队到现在跨村表演。
节目组合了麒麟套路和武术,改过去单个造型为集体造型,有了层次感;增加了群体拳表演,融入现代军体拳的某些动作,使改革后的麒麟更加威猛、生动、传神,增加了时代感,赋予传统艺术以新的生命力。
(五)服饰上的转变
从过去旧式服饰到现在更具时代感的服饰。
经过多年探讨、实践,改革后的麒麟头(尾)采用了现代工业材料,比传统工艺的头套更加生动、逼真,熠熠生辉。
(六)传播上的转变
借助互联网等现代技术,为麒麟文化传承保护插上科技翅膀。
一是通过麒麟舞记录工程,推动麒麟文化与大数据、物联网融合发展。安排专人对麒麟舞技艺的内容与表现形式、演变过程、核心技艺和传承实践情况,进行完整记录并数字化,上传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云端、政府网站及百度云盘、腾讯云进行云存储,利用政府网站、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进行宣传并提供链接,根据网站、电子阅览室及公众号后台大数据进行精准推送,不断扩大麒麟舞影响力和辐射面。
二是联合抖音、快手等短视频传播平台,拓宽了传播渠道,推动麒麟舞技艺传承上网。让年轻人更了解传统文化,喜爱麒麟舞,展示麒麟的仁兽之美。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正是这样一个集各种特点于一身的传播利器。这些平台涌现了如以川剧变脸、泸州油纸伞、龙在天皮影戏等内容为主的粉丝超百万的网红传承人,也活跃着几百万传统文化发烧友,传统文化视频总量超过1000多万条。
三是借助短视频平台传播,打开麒麟舞传承新局面,入驻抖音、快手或类似短视频平台,在专业人员对麒麟舞动作套路、进行精心设计、编排及录制,上传比赛精彩视频吸引粉丝、开设课程传授麒麟舞的同时,联络相关平台,力争打造拥有百万粉丝的深圳市麒麟文化网红传承人,影响更多潜在传承人,开辟出一条客家麒麟文化传承的新路径。
四是深圳普遍出现居民自发墙绘、涂鸦情况;美术作品赛事中,也多见以麒麟舞道具、麒麟演绎为基础描绘的麒麟形象。如金碧路周边即有居民自发绘制多类麒麟舞形象;在2023年举办的以征集坪山重要地标变迁形象为主题的“图绘坪山”美术作品征集中,也出现多个麒麟舞与当地客家围屋结合的形象。
五、结束语
传统文化的转型和发展需要注重传承与创新、文化产业的发展、数字化转型、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11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自觉担负起传统文化转型和发展新的使命,以更艰巨的努力、更自信的创造、更丰硕的成果,为麒麟文化在新形势下的转型和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力量;要坚定高举文化自信大旗,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有益于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实现华丽的现代转型,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注入更强大的文化内涵和生命力。

主 编∣刘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