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蓝田清代塘汛八铺的设置
塘汛制度是清代基层绿旗兵驻防制度,汛和塘都是绿营兵驻地单位。
各省总督、巡抚、提督及各镇总兵所辖各标分为若干协、营,各自驻守区域相联,每一区域委派千总、把总、外委等官率兵驻守,其兵曰汛,其驻地即汛地。清代时,蓝田设汛,属于西凤协盩厔营(原设郿县营,康熙二十三年改),设把总一员,马战兵四名,守兵六十五名(雍正《陕西通志》)。
每汛集中部分绿营兵驻于汛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余分置于各交通要充之地,设置关卡,安家驻扎,称为塘。主责治安警备与军机传递。塘分旱塘和水塘。旱塘管旱路,水塘管水路。
塘的具体设置点一般选择在道路的要口,每塘设房屋几间,另有哨楼或望楼、烟墩等,为塘的基本设施。路口竖旗杆一支,日则悬旌,夜则挂灯。
清代蓝田汛塘设八铺:大寨、金山、蓝桥、北渠、新店、前卫、咽瓠、新街,每汛兵二名(嘉庆《蓝田县志》根据旧志记载),都属于旱塘。
设塘之地以官道为主,是人来人往较为频繁的地方,旧时的腰店、驿铺,或者村市也多设在此处。一些大场巨镇,更是设置塘汛的主要地方。蓝田汛塘八铺中,蓝桥、北渠、新店本身就是驿铺,金山、蓝桥、新店、前卫、咽瓠、新街都是集镇。
塘,也是粮食与补给物资存放与转运之地,可以说,有塘汛,特别是密集设有塘汛的道路,即当时的战略要道。
下来我们就结合清代蓝田交通道路,看当时蓝田汛塘的设置。
明清时,以蓝田县城为中心,形成了四周的交通网。光绪《蓝田县志》记载了清代的主要交通路线如下:
东路:十五里普化镇,又十五里屏峰镇,又五里玉山,又二十里道沟峪,又十里黄沙岭,又三十五里万军回,又二十里大龙镇,又二十里麻家川,又三十里洛南县董家楼,入洛南路。
东南路:十五里七盘坡,又二十里北渠铺,又二十里蓝桥铺,又二十里新店铺,又二十里商州牧护关,入商州路。
南路:十五里辋峪口,又二十里石灰厂,又三十里雷家川,又三十里红门寺,又三十里板厂,又三十里红石沟,又二十里镇安县曹家坪,入镇安路。
西路:二十里鹿走镇,又十五里石门坊,又十五里史家寨,又十五里咸宁县库峪口,入咸宁路。
西北路:
三里头,又十五里曳湖镇,又十五里故京铺,又十五里新街镇,又五里咸宁县毛家河湾,入咸宁路。
二十里鹿走镇,又三十里苟家嘴,又五里咸宁县段村,入咸宁路。
北路:八里庙,又十七里石土地庙,又十五里金山镇,又十五里临潼县仁宗庙,入临潼路。
东北路:三十五里玉山,又十里汤房岭,又十五里厚子镇楼北,入渭南路。
此外,二十里道路图还显示了从县城到前卫镇,县城到孟村的道路,从辋峪口—焦岱街—汤峪口到东沟的路线,以及从屏峰镇—流峪—李家坪—张家坪的路线。
以上路线中,东南路和西北路所经就是传统的武关道,自古以来属于从西安到东南的交通要道。唐代属于国家级驿道。以后虽然地位下降,但仍居蓝田诸道之首,所以设塘最多,有新街、咽瓠(今洩湖)、北渠、蓝桥和新店。清代的几次大漕运,武关道发挥了重要作用。康熙三十二年(1693)关中大灾荒, 将襄阳仓米25万石,由丹江运至龙驹寨;康熙五十九年(1720)将湖广荆州仓米10万石运至龙驹寨,都是途经蓝关古道的诸塘转运西安。
东路属于武关道支线,属于主道的有益补充。北周和唐代,两度设置的玉山县城就设在沿线。广德年间吐蕃入侵长安,郭子仪就是经过此道前往洛南搬兵。同时,还可以经过道沟峪和流峪前往商州。大寨,位于今九间房镇,介于道沟峪和流峪的枢纽,所以设塘于此。
北路和东北路穿越横岭,分别通往临潼和渭南。东北路属于官马大道,直通县城。而北路相对偏离县城,属于古驮运道,为了加强警备,在金山设塘。
南路是古驮运道,属于偏道,所以不设塘。
剩下的就是西路,属于清代以后新兴起的道路。根据卞寿堂老师作注的明隆庆年间的《蓝田县志》,当时从蓝田通往焦岱的有两条路,一是经过辋川和石灰厂,一是经过韩寺村和将军疙瘩。另有路通往前卫镇。前卫镇地势较为平坦,曾是白鹿原南原的乡民去省城西安的必经之路,此条路线最晚在唐代就形成了。在清代,因应农副产品的交易,逐渐形成集镇。后来又形成了从吴村庙去焦岱的道路,因为吴村庙同时通往县城、焦岱和前卫的优良的地理位置,便形成了鹿走镇。而北原上的孟村镇,形成的时间也晚于前卫镇。因此白鹿原上原来设塘,地点就定在了前卫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