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另眼相看/罗兆熊
精华热点
另眼相看
正史中,王莽向来是个反派,一个篡
位者。但换个角度,又是另一番风景。
公元8年,长安城笼罩在一片诡异的氛
围中。五十三岁的王莽身着龙袍,在群臣
的山呼万岁中登上帝位。这位西汉外戚出
身的儒生,此刻终结了绵延二百余年的汉
朝,建立了短暂的新朝。但历史对他的评
价却充满了矛盾与困惑——他是儒家道德
的楷模,还是虚伪狡诈的篡位者?是理想
主义的改革家,还是疯狂偏执的暴君?抑
或是,一个真正从未来"穿越"回古代的异
数?
王莽的崛起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他出
身外戚王氏家族,却以惊人的道德自律
在腐败的西汉末年脱颖而出。当其他贵
族子弟竞相奢靡时,他坚持简朴生活;
当权力触手可及时,他却多次拒绝封赏;
母亲生病时,他亲自煎药侍奉,引来朝野
赞叹。这些行为在儒家伦理衰微的西汉末
年,如同黑暗中的火炬,照亮了士人的心
灵。班固在《汉书》中记载:"莽独孤贫,
因折节为恭俭...勤身博学,被服如儒
生。"这种近乎完美的道德形象,使他获得
了"安汉公"的美誉,最终铺平了通往帝位
的道路。
然而,这位以儒家典范自居的皇帝,
登基后却推行了一系列在当时看来匪夷
所思的政策与发明,令人不禁怀疑他是
否真的属于那个时代。
在女性被严格限制于深闺的汉代,王
莽却为妻子设计了一条"不及地"的短裙。
《汉书》记载:"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
蔽膝,见之者以为僮使。"这种大胆的服
饰改革,在强调"女子四德"的汉代社会无
异于一场革命。更令人震惊的是,王莽
竟公开鼓励人们用羽毛制作飞行器。
《汉书·王莽传》记载:"或言能飞,一日
千里,可窥匈奴。莽辄试之,取大鸟翮
为两翼,头与身皆著毛,通引环纽,飞
数百步堕。"这或许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力
飞行实验,比达·芬奇的设计早了近一千
五百年。
在科技领域,王莽主持发明的青铜
卡尺与现代游标卡尺惊人相似,能够精
确测量物体的内外径和深度。这件出土
文物至今保存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其精
密程度令考古学家瞠目结舌。而最骇人
听闻的是,王莽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
个下令解剖人体的统治者。《汉书》
记载:"翟义党王孙庆捕得,莽使太医、
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藏,以竹
筵导其脉,知所终始,云可以治病。"这
种超前的医学探索,在"身体发肤受之父
母"的儒家伦理下显得格格不入。
王莽的经济政策更是超前得令人不安。
他宣布将全国土地收归国有,称为"王田",
废除奴隶制,禁止奴婢买卖,试图实现"耕
者有其田"的理想。他推行"五均六管",由
国家控制物价、贷款和重要行业,建立了
一套类似现代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这些
政策与儒家"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
想表面契合,但实施手段却激进得不像那
个时代
的产物。
这位新朝皇帝对"异象"有着近乎偏执的
迷恋。他痴迷于寻找所谓的"符命",即预示
他登基的天象与祥瑞。他改革官制,采用
上古《周礼》的体系;他更改地名,试图
恢复传说中的上古秩序;他甚至修改历
法,重定度量衡,试图重塑整个世界的运
行规则。这些行为透露出一种试图"重新编
程"社会的疯狂意图。
王莽的统治最终以悲剧收场。他的改
革过于激进,触动了豪强利益,加之连年
灾荒,导致民变四起。公元23年,绿林军
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新朝仅存十五年便
告灭亡。起义军割下他舌头,因为人们认
为他凭借"毒舌"欺骗了天下;他的头颅被涂
漆收藏,成为东汉皇室的"警示品",直到二
百多年后毁于火灾。
历史对王莽的评价两极分化。班固在
《汉书》中将他描绘为虚伪狡诈的篡位
者;而胡适在20世纪却称他为"中国第一位
社会主义者"。但无论是贬是褒,都无法解
释王莽那些超越时代的奇思妙想——除非
我们接受一个大胆的假设:王莽是一个"穿
越者",一个来自未来的灵魂误入了古代的
身躯。
这种假设当然只是浪漫的幻想。更可能
的解释是,王莽是一个被理想与权力扭曲
的天才,一个在儒家框架内试图突破时代
局限的悲剧改革家。他的超前意识源于对
经典的极端解读与个人想象的奇特结合。
但无论如何,王莽的故事提醒我们:历史
并非线性发展,人类思想的边界远比我们
想象的更为宽广。
在长安城的废墟中,王莽的青铜卡尺
静静躺在尘土之下,等待着被重新发现。
它不仅仅是一件古代文物,更是一个谜
题,一个关于人类可能性的永恒提问:如
果一个人想得太过超前于他的时代,那么
他与穿越者又有何区别?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