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印巴边境冲突激烈升级,巴方出现44死118伤的惨痛伤亡,印军报复行动更使局势雪上加霜。这场持续数十年的争端,根源错综复杂,军事对抗背后是领土、宗教等深层矛盾。
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不仅让双方民众深陷苦难,更演变成人道主义危机。如何打破僵局,考验着两国政治人物的智慧与担当,也呼唤国际社会积极作为,推动双方通过对话协商,寻求和平解决之道 。
请看特约评论员韦民的评论《印巴冲突升级:以暴制暴难寻和平出路》。(208字)
【特刊:国际时事评论二十】
印巴冲突升级:
以暴制暴难寻和平出路
特约评论员:韦民
近日,印巴边境冲突再度白热化,所谓"停战不停火"的僵局下,巴方已造成44死118伤的惨重损失,而印军随后发起的报复行动,更让地区局势陷入危险漩涡。这场持续数十年的争端,早已超越简单的军事对抗,成为考验双方政治智慧与国际社会责任的人道主义危机。
一、冲突背后的复杂经纬
克什米尔问题作为印巴矛盾的核心,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来便埋下隐患。双方在这片争议领土上的主权博弈,叠加宗教、民族等多重因素,导致冲突周期性爆发。此次冲突升级,表面上源于边境巡逻队的摩擦,实则是长期政治互信缺失、谈判机制失灵的必然结果。当军事手段成为解决争端的"常规选项",平民永远是最大受害者——那些倒在枪炮下的无辜生命,折射出战争机器的冰冷与残酷。
二、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
印军所谓的"报复行动",本质上是用新的暴力延续旧的仇恨。这种零和博弈思维,不仅无法解决根本矛盾,反而会催生更多极端主义土壤。数据显示,过去五年间,印巴边境冲突导致超2000名平民伤亡,两国军费开支年均增长超6%。当资源被不断投入军备竞赛,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欠账只会越来越多。更值得警惕的是,核阴影始终笼罩南亚次大陆,任何擦枪走火都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三、政治人物的历史责任
将冲突归咎于"无赖流氓"式的政治操弄,固然符合部分情绪宣泄,但更需审视权力结构的深层问题。当选举周期凌驾于国家长远利益,当民粹主义绑架外交政策,理性决策空间必然被压缩。此次冲突中,双方领导人是否尝试过紧急沟通?是否启动过危机管控机制?历史终将证明,那些煽动对立、制造敌人的政治投机者,终将被钉在地区和平的耻辱柱上。
四、国际社会的责任担当
面对持续恶化的人道主义局势,联合国安理会不能再陷入"选择性沉默"。事实证明,双标化的调停只会加剧对立,唯有秉持公平原则推动对话,才能打破困局。中国、俄罗斯等负责任大国已多次呼吁停火止暴,欧盟也应放下意识形态偏见,发挥更积极作用。当务之急是建立人道主义走廊,保障平民生命权;中长期则需重启双边谈判,推动建立包容性的解决方案。
和平从来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需要双方展现政治勇气,更需要国际社会凝聚共识。当子弹呼啸而过时,没有赢家——唯有超越零和思维,以对话替代对抗,以互信替代猜忌,才能让南亚次大陆的人民真正远离战火,拥抱发展的曙光。历史的教训早已证明:剑拔弩张换不来持久安全,相向而行才是唯一正途。 (1006字)
共1223字 2025年5月14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