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链接投稿:“新征程杯”中国散文百家作品精选大赛征稿通知

《记忆中的家乡豆腐》
赵志伟(河南)
一提起家乡的老豆腐,就想马上吃上一口,它那种特殊的风味,令人难忘。
多年前,我村有一家卖豆腐的师傅叫朱富贵,他做的豆腐,远近闻名,买他豆腐的人特别多,每次一出摊,不一会工夫就卖个静光,由于他做的豆腐好吃,周围五里远的村民都过来品尝,因此,人送外号“朱五里”。朱五里的豆腐之所以好吃,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他为人厚道,诚实守信,不偷工减料。而有一些卖豆腐者,为了利益最大化,经常会用一些不合格的豆子来制作豆腐,什么滥豆子,霉豆子,水泡过的豆子等等,通通掺进好豆子中间,混合后制成豆腐。而朱五里不是这样,次品豆子一概不用,清一色的好黄豆;二是在制作过程中,朱五里亲自操作,严格把关,其他家庭成员只能当助手,干勤杂工,并且对每道工序反复查看,从不迁就敷衍;三是严格控制时间。要想让豆腐吃起来劲道,必须挤压到一定的时间才行,所以,他要求家人决不能光讲快而不讲质量。有一次,他的儿子在压制豆腐的过程中,就因为时间不到,提前出桌了,朱五里知道后,把他儿子揍了一顿,从此,他儿子再不敢疏忽大意了。四是他的服务态度好,性格随和,乐于助人,遇上谁家办喜事了,他都会主动送货上门,如果谁吃豆腐时,忘记带钱了或带的钱不够,他照样热情接待。所以他的生意一直红红火火。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五里的手艺越来越精湛,做出的豆腐也更加可口,吃起来不仅劲道,而且味道鲜美,尤其是在热腾腾的豆腐上面泼上几勺捣碎的辣椒酱,吃起来更有滋味,特别是那种辣的感觉,叫人回味无穷,到最后,再喝上一碗豆浆汤,那才叫完美,因此,吃他豆腐的人,常常络绎不绝,供不应求。那时候,我正在上小学,一开始我随着大人们一起去吃,渐渐地吃上瘾了,就自己去吃,后来,自己觉得一个人去很孤单,于是,就约上我的同学小松与大河一块去吃,他们两个一尝,赞不绝口,就这样,我们三个人因朱五里的豆腐走在了一起,成了要好的朋友。接下来的日子,我们就开始了吃豆腐的行动,经过商量决定,一个星期吃一次,轮流付钱,每人每次两角钱的豆腐,谁都不能搞特殊,尽管这样要求,但在吃豆腐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问题。记得有一次,轮到大河掏钱,大家吃完后,正站起身准备走,这时,小松诡秘的一笑说:“我还没吃饱,再来一碗。”,大河一听生气地说:“你自己在这吃吧,我们两个先走了。”说罢,他放下六角钱,就头也不回地走了,从那以后,小松再也不敢耍滑头了。
朱五里刚开始卖豆腐的时候,总是推个小车,走街串巷,吆喝着叫卖,随着生意的扩大,条件的改善,他卖豆腐的方式也由原来的游动变成了固定。每天上午9点、下午4点,他的身影准时出现在村口。在一棵老柳树下,参差不齐地摆着几张小桌,下面杂乱的放着几条小凳子,这就是朱五里的豆腐餐厅。随着朱五里的名声越来越大,外地人来吃豆腐的也越来越多,因此,丢三落四的现象时有发生。一次,我们三个在那吃完豆腐时,天渐渐地黑了起来,这时,我们发现小桌上有一个黑色钱包,小松手疾眼快,伸手就把钱包装入口袋。在回去的路上,小松打开钱包一看,惊讶地叫道:“呀!钱还不少呢!”,最后,小松一数,里面共有50元钱,30斤粮票。当时的粮票与钱一样,可以购买米面油等东西。这时,小强沉默了一会说:“这些钱够我们吃一年的豆腐了,就别上交了,我们三个不说出去,谁也不会知道。”听到这,我不假思索地说:“这钱必须得上交,平时老师经常给我们讲,要拾金不昧,再说,不知丢钱包的人现在急成什么样子了呢。”大河也在一旁附和着说:“这钱明天就得交给老师,不然,会有麻烦。”在我们两个的坚持下,第二天,小松很爽快的把钱包交给了老师,课堂上,老师当场表扬了小松,只见他惭愧地低下了头,经过这件事以后,小松像变个人似的,事事都争先恐后,成为班里的学习标兵。
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话一点都不假,现实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事。记得一天下午放学后,我们三个在朱五里那吃豆腐,豆腐刚端上桌,突然,就听见朱五里说:“你别走,还没给钱呢。”这时,只见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站在小桌边,摆出一幅要走的架势,嘴里还叼着一支香烟,接着,随口吐出一条长长的烟圈,然后,不屑一顾地说:“老子吃饭从来就没掏过钱。”听到这,我们三个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迅速地把那个人围在中间,大河见这人胡搅蛮缠,立即上前一步大声说道:“快把钱给老朱,否则,今天你走不了。”那人看着大河高大而壮实的身材,不情愿地掏出两角钱,扔在小桌上,悻悻地走了。原来那人是临村的小混混,名叫李五,外号“李八村”,意思是臭名昭著,附近的村民都知道他,平时,这人好吃懒做,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今天来朱五里这想吃一顿霸王餐,正巧遇上了我们。这时,朱五里激动地说:“今天,多亏你们三个了,回来我叫老师表扬你们几个。”这时,小松开玩笑的说:“表扬就不要了,以后再来吃豆腐时,多打点就行了。”说完,我们迎着金色的晚霞向村里走去。
作者简介:赵志伟,男,笔名恒星,毕业于河南大学,驻马店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首都文学》、《江西作家》、《青年文学家》、《东方文学》、《山东诗歌》、《昆明都市头条》、《诗路》等刊物及文学网络平台。
(投稿直接发作品和姓名地址电话)
更多资讯请浏览官方网站:
环球文学网(www.huanqiuwenxuewang.com)

扫码关注环球文学网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