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 缸
路边
相传春秋时楚人(今河南信阳)范蠡扶助越王勾践击败吴国后,毅然功成身退携西施西渡太湖来到宜兴丁山。据说他潜心陶业并改革了制陶和烧陶工艺,使丁山陶瓷生产达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在这个基础上,他又带领大家探索制作了缸类大件陶器,因而被后世称为造缸先师。有了缸,自然便产生了缸的运输问题。长途运输当然用船了,短途呢?我在外地见过人家抬缸,两个人抬不动便四个人抬。而我们丁山窑场人则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练就了一身滚缸的本领。
滚缸就是把缸侧过来,让缸底自己在地上行走。好的滚缸手不需要总是用两手扶着缸口旋转,而是把缸旋转起步后,就将左手放在腰后,跟着滚动的缸走,右手时不时去带一把。过去,每到窑货烧好冷却后,窑场上便聚满了人,上到老板下到做坯的,因为莫不是身家性命系着。随着开窑长头(带班大伙计)一声“开窑啦——”那油光闪亮的大缸小缸便从龙窑的上中下三道门户里鱼贯滚出。顺着二三十度的窑坡直下飞向货场。“清货,咣咣响的清货。”众人一片喝彩。清货就是烧成熟的陶瓷成品,反之则是黄货。这时的滚缸师傅,就更来劲。仿佛这喝彩就是给他们的,就像那戏台上的演员一样。这时的他们,不是跟着缸走,而是接力滚,隔两丈才有一人,缸飞过来,手上去旋一下,就传给下一人了。
上世纪80年代,我一位同年进厂的工友,在厂里举办的滚缸操作表演赛上,动作十分了得,以又稳又快夺得了全厂头魁,评委看他在泥地上留下的缸迹,像线拉的一样,笔直。这手过硬的本领还为他赢得了艳遇良缘呢。在陶瓷生产厂与省供销陶批站双向互派见习青年活动中,这位工友跟船去省城展示滚缸风采,竟把人家陶批站协作单位刚参加工作的一帮小女生看得目瞪口呆,佩服得五体投地,其中有一人还要求他像电影明星一样签名留念。后来鸿雁传书,一来二去,就把人家省城大美女钓做了丁山窑场小媳妇,造就了一段滚缸佳话。
最令丁山窑场人津津乐道的,还是1901年山东富商余成亮来的那次滚缸。余成亮是青岛人,家资百万。长期包租六条海船,把国内的红枣、板栗、木耳、金针菜等土特产运销南洋,再带回海参、开洋、干贝、鲞鱼等海产品。隔年冬,余老板有一批红枣在上海码头装船受阻,原因是船家被新加坡的鼠害弄怕了。说:“红枣船一靠岸,猫大的老鼠就成群结队来了,船板咬得像蜂窝一样。”正在一筹莫展之际,是丁山人帮了大忙。原来上海城隍庙边鲍家“鼎泰”和“升泰”两家陶器店受连绵雨雪影响生意清淡货物积压,而年关将至窑场无钱开销,白宕鲍家窑鲍少怀便去上海作实地察访。他在十六浦码头正好撞见上述一幕,于是建议用缸坛装运,一防潮二防鼠三缸坛还可加价出售,余老板闻言大喜,一拍即合并遂成良友。
开春,余老板应邀来到丁山。在游完张公洞后回到窑场,正是艳阳昃挂时分,只见从黄龙山南堍鲍家窑到白宕河河埠头的两三里开阔地上,几百人组成的滚缸队伍川流不息,整个丁山乡(那时还不叫丁蜀镇)都笼罩在“哐啷哐啷”的巨大声响中,脚下的大地也在微微震动。宽阔的白宕河里,几十条船在依次装缸,场面十分壮观,那时的白宕河是一个大荡。余老板惊问这是在做什么,鲍少怀说这是鄙家在开窑,每五天出一窑,今天凑巧,献丑了。余老板惊叹说:“缸龙,这真是缸龙呀。看来先生家资当不在余某之下,真是大窑户呀。”余老板那里晓得,这其实都是鲍少怀让三个儿子故意安排的显阔场景,要的就是这效果。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