舂糯米面
石凤阁
过去,春节前粮食部门(城镇户口)按人头供应糯米,家家户户都要舂糯米面做汤圆。
那时没有机面房,传统工具是碓。农村踏碓较多(舂粘玉米、粘高粱,没有糯米),我们杨庄老街(淮阴县唯一城镇户口)有碓的人家不多,就张家杂货店(张二先生)院内有一个“掼碓”。
碓包括:石臼、碓身和碓踏三部分。碓其实就是一个大舂杵,样子像一个放倒的“7”字。以桑木丫制成碓身,长约二米左右,碓头是一支包了铁齿的短杵,对准埋在地上的石臼;碓尾丫削成平面,用以踏脚。碓尾在地面挖一个坑,以便踏碓时抬高舂头。
碓身在靠近碓尾的前方装一支横木作支撑(类似翘翘板),舂碓时,舂碓人的单脚站在碓踏上,用力踩压,舂头随之抬高,放脚,舂头落,短杵舂在石臼里。舂碓的工作原理是,踏动碓身,抬起舂头,舂头放下时捣杵石臼里的糯米,舂成粉末。
“掼碓”不同“踏碓”,碓身短,脚踏用力碓头抬高成7形,用双手向前一推落下碓臼。据说这种跳跃着舂米或者是增加碓头的重量以增强捣碎力量。这样的方法不仅节省了体力、还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然而,即便是经验丰富的舂米者,在完成一臼粉面的舂制后,也会汗流浃背。
从前过年吃汤圆,
平时想做不容易。
计划经济糯米缺,
春节端午供一次。
过年前夕他家热闹非凡,到他家舂糯米面的人络绎不绝,必须预约排队。首先要把准备好的糯米淘洗干净;其次在清水里浸泡数小时,中途要换水一两次,再捞起沥干水分;最后倒入石碓内开始舂捣。
刚舂出来的粉面,水分很重,摸上去有潮湿的感觉,需要放在浅柳匾或簸箕里及时晒干,不然细菌发酵以后很容易变酸,待其水分蒸发了一半左右,外面的开始有裂隙,而里面的还是湿的,就需要用手把大块的面团掰开进一步晒干。
晒干了的粉面洁白无暇,散酥易碎,就像熟石灰一样松散,待水分完全晒干以后就可以用布袋收起来了,需要的时候取出来倒热水和面揉好面团,就可以包汤圆了。在那个没有现代化设备的年代,人们凭借双手和简单的工具舂谷物。“吱呀-咣啷”的舂捣声,在老街上空飘荡。
踏碓,这个曾经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农用石器,据考证,自西汉早期问世以来,已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如同一位迟暮的长者,缓缓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