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集上的白铁人生:石师傅的四十年匠心路
作者:伍达
在泰安山口集的喧嚣里,总有一处摊位泛着独特的金属光泽。60多岁的石师傅坐在马扎上,手中的锤子起落间,敲打出属于老匠人的时光印记。
从生产队走出的工业奠基人
上世纪七十年代,人民公社的大喇叭里还响着劳动号子,石师傅已在生产队的白铁铺里挥汗如雨。那时候他最擅长做茶水炉,方正的炉身、蜿蜒的烟筒,在袅袅炊烟中成为山口镇最初的工业符号。谁也没想到,这些冒着热气的茶水炉,竟埋下了乡镇企业崛起的伏笔——后来的锅炉厂、钢管厂,直至如今的核电设备产业,都源自这份最初的金属温度。作为山口镇乡镇企业第一批手艺人,石师傅的锤子不仅敲出了实用的器物,更敲开了一方土地的工业化大门。
退休不褪色的街头坚守
退休后的石师傅本可安享清闲,却偏要背着工具箱赶大集。他的摊位永远整洁:铁皮边角料码成整齐的小山,锤子、剪刀、卷尺在木箱里各就其位。“我做的活滴水不漏,姓石就得干实在活!”这是他的口头禅。一位大娘抱着漏底的铝锅来求助,只见他先仔细丈量锅沿,再用剪刀剪下圆形铝皮,锤子起落间,新锅底与旧锅身严丝合缝。围观的乡亲们数着锤声计时,不到半小时,大娘已捧着“重生”的铁锅笑出满脸褶子:“比买新锅省了好几十块!”
老手艺里的时代温情
摊位上摆着他近年的“代表作”:带雕花的手提柜、弯曲状的取暖烟筒、带隔热层的新式茶水炉。有人劝他“改改行当,做点网红产品”,他却摇摇头:“铁锅漏了能补,人心要是丢了手艺,可就难补咯。”赶集的年轻人路过时,他会主动搭话:“来摸摸这铁皮,以前你们爷爷辈的饭盒、暖壶,都是这么敲出来的。”阳光掠过他粗糙的手掌,那些深浅不一的老茧里,藏着改革开放初期的创业热望,也盛着新时代对传统手艺的温柔回望。
收摊时,石师傅把工具箱绑上三轮车。夕阳为他的背影镀上金边,车斗里的铁皮零件叮当作响,像一曲未奏完的匠人之歌。四十年光阴,他用一把锤子敲出了山口镇的工业变迁,更用一生坚守,在快节奏的时代里,为老手艺留住了一方温暖的市集角落。或许正如他摊位前的对联所写:“一锤一錾锻岁月,半亩方摊守匠心”——这便是一位白铁匠人,献给时光最朴实的情书。
作者简介
伍达,山东省泰安市市直机关退休干部,生于农村偏远地区,高考改变命运。参加工作42年,十余次调整工作岗位,从事过企业管理、教师、驻村干部、县、市机关综合管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