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之路:陕西师范大学校园文明治理体系重构纪实
【编者按】
陕西师范大学的“破茧之路”,是一场直面治理积弊的自我革命。当教育部巡视反馈的问题如惊雷破晓,这所师范名校没有回避阵痛,而是以“制度重构+技术赋能+文化浸润”的组合拳,破解高校治理中的“师德失范、权益梗阻、透明度不足”三大难题。从32条“带电”的师德禁令到区块链加密的匿名树洞,从银龄教授坐阵的“制度安全岛”到学生代表参与的校长办公会,其革新实践揭示:校园文明的守护,既需“AI预警系统”的技术精度,更要“红烛精神”的价值温度。
文中呈现的治理数据——师德投诉量下降62%、学生提案数激增15倍——见证着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进化”的质变。更具启示意义的是,陕师大将治理过程转化为教育现场:让师德失范案例成为法治课堂的活教材,使制度创新成果沉淀为校园文化的新基因。这种“问题导向的制度建构与价值引领”,为高校回答“如何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生动范本——真正的教育高地,必定是制度刚性与人文温度共同筑牢的精神家园,而破茧的勇气与智慧,正是迈向未来的通行证。
破茧之路:陕西师范大学校园文明治理体系重构纪实
明渊庆泽
在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的行政楼前,“西部红烛”雕塑基座上新增的“校园治理里程碑”铜牌格外醒目镌刻着2023年教育部巡视整改、2024年制度体系重构等关键节点。这所扎根西部的“双一流”高校,正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在破解高校治理难题的征途上书写破茧传奇——从师德失范案件的集中爆发,到治理体系的系统性重塑,其历程恰似破茧成蝶,在阵痛中完成从旧模式到新生态的蜕变。
一、茧房初破:在问题曝光中直面治理危机
2023年10月,教育部巡视组向陕师大反馈的12个问题,如重锤击破平静:师德师风建设存在制度性漏洞、学生权益救济渠道梗阻、治理透明度不足等问题,直指旧有体系的深层病灶。而2024年初查实的副教授王某某性骚扰案件,更是撕开了茧房的裂口——该教师11年间7次被学生举报,却因院系“内部消化”机制、规则界定模糊,直至巡视“回头看”时才在第三方介入下得到严肃处理。这一事件暴露的不仅是个体失德,更是责任链条断裂、规则执行虚化、救济渠道闭塞的系统性危机。
痛定思痛,学校在《巡视整改报告》中首次公开剖析:“长期存在的‘重学术声誉轻价值守护’导向,导致治理体系未能随时代升级,客观上为不良行为提供了滋生空间。”数据显示,2023年师德失范投诉量达45起,较2021年增长37%,学生对权益保护机制的信任度降至41%。破茧的第一步,便是直面这层裹住教育初心的“茧”——2023年12月,学校召开千人整改动员大会,校长游旭群坦言:“我们必须打破‘头痛医头’的补丁思维,构建‘全周期治理’的新体系。”
二、织就新茧:从制度碎片到治理共同体
破茧不是摧毁,而是重构。陕师大以“制度+技术+文化”三轮驱动,编织起守护校园文明的新“茧房”——一个兼具刚性约束与柔性滋养的治理共同体。
(一)制度之丝:筑牢带电的防护网
- 负面清单2.0版:将教师职业行为细化为6大类32条禁令,新增“课堂内容意识形态审查”“师生独处空间规范”等“带电条款”,配套出台《教室监控可回溯管理办法》,在200余间教室安装智能监控系统,2024年3月某教师深夜单独约见学生的异常行为被AI系统自动预警,及时避免了潜在风险;
- 三级响应机制:设立“师德应急处理专班”,实现“2小时初步调查、72小时证据固定、15个工作日第三方评议”的闭环管理。2024年5月,某教师在直播课发表不当言论,专班8小时内完成舆情监测、录像封存、证人问询,最终依规解聘,较旧流程提速60%。
(二)技术之纱:编织透明的救济网
- 校园服务监督平台:整合7个分散投诉渠道,接入区块链技术加密举报信息,学生通过学号登录即可实现“一键举报、全程追踪”。平台数据屏显示,2024年上半年317条留言中,85%在72小时内收到含具体解决方案的回复,处理结果满意度达89.3%;
- 数字预警系统:接入教学、邮箱、校园卡等12类数据,通过AI算法识别“高频深夜邀约”“异常学术指导”等风险行为,2024年累计预警47次,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的比例提升至92%。
(三)共治之线:缝制温暖的安全网
在历史文化学院退休教授李秉忠的工作日志里,记录着“银龄督导团”的日常:每周二下午的“下午茶恳谈会”,32名退休教授累计收到学生匿名信117封,推动解决“研究生补助不透明”“实习地域歧视”等问题23项。这只是共治网络的一角——28名学生代表通过差额选举产生,可全程参与校长办公会学生事务议题;35岁以下青年教师组成的“青椒议事会”,主导制定《师生交往行为边界清单》,并首创“师德引路人”制度,新教师岗前培训通过率从68%提升至92%。
三、破茧而出:在动态平衡中焕发生机
2024年深秋,陕师大迎来教育部巡视“回头看”,一组数据见证破茧成效:师德失范投诉量降至17起,同比下降62%;学生主动提交治理提案327份,是2023年的15.6倍;第三方评估显示,师生对校园公平正义的感知度从51分跃升至89分。更动人的变化发生在细微处——
- 宿舍楼里,学生用“校园权益地图”小程序投票决定通宵自习室开放时段,23栋宿舍的“微光驿站”24小时亮着暖灯,心理学院学生开发的“情绪树洞”AI机器人,累计疏导焦虑情绪1200余人次;
- 课堂之上,教师们主动公示《师生交往行为边界清单》,教育学院“校园文明与法治”课上,学生用改编的王某某事件剧本演练证据保全,法学院学生开发的《权益保护操作指南》小程序下载量破万;
- 校史馆内,“治理改革时间轴”实时更新着制度创新:从“师德积分制”将学生权益守护纳入职称评审,到“家长监督委员会”参与食堂食材招标,再到“校友匿名举报通道”查处2起历史遗留问题,每个节点都标注着“破茧”的刻度。
最具象征意义的,是2024届毕业生留言墙上的集体心声:“大一时不敢举报导师的压迫,如今能在校长办公会上为实习权益发声——这是母校给我们上的最好的社会课。”
四、化蝶之路:在持续进化中定义大学文明
破茧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陕师大的治理革新,正从“问题倒逼”走向“价值引领”:在教育博物馆的“师德长廊”,董喜林教授20年垫付学费的137张收据、“银龄督导团”的工作笔记、学生设计的“治理效能评估模型”,共同构成“破茧文化”的具象表达;在“红烛精神纪念馆”,新增的“治理现代化”展区循环播放着教育部《高校治理优秀案例》,其中陕师大的“数字预警+多元共治”模式,成为全国32所师范院校的参考模板。
校长游旭群在2024年教师节讲话中强调:“真正的大学文明,不在于消灭所有问题,而在于拥有不断破茧的勇气与智慧。”从巡视反馈的问题清单,到师生共建的37项制度创新,再到持续迭代的数字治理平台,陕师大的实践揭示了高校治理的本质规律:破茧的过程,既是对旧有体系的解构,更是对教育初心的重构——当制度设计充满人文温度,当每个个体都成为治理的参与者,校园才能成为孕育知识与德行的安全茧房,最终化身为照亮教育未来的蝴蝶。
如今,漫步陕师大校园,“破茧”的印记随处可见:是教学楼里实时更新的治理数据屏,是师生手中随身携带的《权益保护手册》,更是每个人眼中对公平正义的坚定信仰。这场尚未完成的破茧之旅,终将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生动注脚——因为真正的教育进步,永远始于直面问题的勇气,成于持续重构的智慧,而希望,永远生长在破茧时那道照进现实的光里。
《破茧之路咏》
巡视惊雷破旧纲,新程缔构正堂皇。
师德清单悬电禁,数链凝织护屏墙。
银龄振铎薪火继,青衿议事意气昂。
数字预警防未病,无声浸润润德芳。
且看红烛燃长夜,照破云天向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