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雨息息冬去也,暖风煦煦春来矣!
每年的“今冬明春”,是潮汕人最忙的季节。
春节前十天八天,潮汕人就开始忙碌着过年的各种准备了。
先是“冬节过小年”。潮人把冬至叫作“冬节”,过起小年来了。
冬至,本是个节气名词,讲的是一年的“冬天结束了”。而冬节,却变成“冬天的节日”了。什么节日呢?其实就是上古的“过年”,所以是大节日。殷周时以冬至前一天为岁终,“至”是到此为止、结束的意思。在中国很多地方,民间有“冬至大如年”之说,粤语区也有“冬大过年”的说法。潮人把冬至当过年的最实质性的表现就是算年龄时以冬至为界线:“食过冬节圆,就算大一年。”“冬节圆食过,就算大一岁。”吃冬节圆,也被当作家人真正团圆、落到实处的习俗。所以,如果有家人因为工作在外地、路远而暂时未能回家,吃不上这碗甜汤圆,家里的老人会保留一些“圆粞”(糯米面儿,潮音“coi3”),留待游子归家时再“挲圆”食之。有的家庭,家人是去外国“过番”的,不能每年都回“唐山”老家来团圆,这“圆粞”就一年又一年地更新,直到海外的“番客”回家来吃上这碗用家乡甜甜的井水煮的汤圆。这种富有仪式感的习俗,寄托了家人对在外亲人的深深的思念,也使游子感受到家人和家乡深深的爱。一碗冬节的汤圆,一食之后,便成为此生难忘的乡愁。著名归侨散文大师秦牧先生有诗云:
万里穿云燕,归巢恋旧枝。
家乡甜井水,何处不相思!
春节过大年之前,还有一场大动作的清洁卫生运动,叫作“筅尘”。
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翁辉东在其《潮汕方言•释宫》(卷八)云:“腊月择日,洒扫屋宇,曰筅豚。”“筅”,潮音“coin2”,即“竹筅”之“筅”(用竹丝制成的洗刷用具)也。洗大铁锅的叫“鼎筅”,洗痰盂的叫“地缸(潮音‘gang1’)筅”,洗马桶的叫“屎桶筅”。此字古代已用,《广雅•释器》:“箲,谓之筅。”王念孙疏证:“箲,即今之刷锅帚也。”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诸色杂货》:“其巷陌街市,常有使漆修旧人……并挑担卖油,卖油苕、扫帚、竹帚、筅帚。”“筅帚”即是竹丝制成的、用以洗刷锅碗瓢盆的用具,即潮汕话的“竹筅”也。“筅”“箲”是两个异体字,《广韵》铣韵:“箲,洗帚,饭具;筅,同上。”
“筅”,由名词“筅帚”一义,引申用为动词,意思是洗、扫使……干净。“豚”是同音字而已,本字是“尘”,泉州、厦门、漳州等闽南方言各地,也都写作“筅尘”。“筅尘”,就是把家里的卫生从上到下搞个干干净净,要送灶神、过大年了。
“筅尘”的“筅”(工具)可有讲究,是用榕树枝叶、嫩竹枝叶、红花(石榴花)等象征吉祥的植物材料特别扎成长长的掸子,用来清扫屋角、梁上的尘网。还会清洗各种农具和物品,确保家中每一个角落都干净整洁。这样仪式感十足地打扫卫生,会使你记忆深刻,参加上一次,就总想在小学作文课里写出来。直到老了写回忆录,还会想写它,就像我现在一样。
腊月廿四是“送神”的日子,诸路神仙放假回天庭里述职和休假。这里面,灶神是要送的重要神祇之一。
送灶神带点幽默感。灶神,潮汕各地灶台烟囱上红纸贴着他的牌位,但写的是“司命帝君”或者“司命灶君”,北方口语叫“灶王爷”。但奇怪的是,我老家澄海乡下,有不少叫它“新面公”的。现在看起来,后者应该是前者连读而产生的语流音变造成的:
司命帝君(潮音“si1 mêng6-7 di3 gung1”)—新面公(潮音“sing1 ming7 gong1”)
哎,我们就当灶王爷的尊称是“司命帝君”,潮语昵称“新面公”好了。
拜新面公的祭品中一定要有汤圆和瓜册(糖冬瓜片)等甜的食品,因为新面公一年到头就跟您一个锅里抡勺子,您家吃的是淖(稀)是洰(稠),家长里短,他都一清二楚。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各家各户还是想让他说些好话。所以,送些甜品让他吃后能够“嘴甜舌滑”,向玉皇大帝“呾(说)好话”。
家乡在忙着送神的时候,在外头工作、读书、做生理(生意)的亲人,则在忙着抢票或者开车从祖国的四面八方,甚至是世界的五洲四海赶回潮汕老家团团圆圆过大年了。
过年最大的事,当然是除夕夜围炉吃团年饭了。
团年饭的所费因各家的经济状况不同而有所差别,但有几道菜是不论贫富贵贱都要有的。
第一道就是主打硬菜——卤鹅。大鹅为王,潮人祭祀祖先和神明,必备“三牲”,而鹅是“三牲”之一。
第二道主菜是一只暖炉(火锅,“暖”的潮音“ruang2”)。旧式暖炉用金属制成,高档者为铜制,中间置一小筒贮木炭,四周放以汤和肉、菜,食久不冷,可以保暖,故谓之“暖炉”。平时也许用现在的电涮锅,但大年夜不同,一定要把旧式暖炉拿出来,洗干净,生火烧红木炭,仪式感十足地“涮”起来,图个新年“红红火火”。一只暖炉就是现在流行的一道“大盆菜”,往里面搁啥都可以,猪(牛)骨头汤或者鸡汤打底,鲍鱼、牛肉、五花肉、鱼片、大虾、鱼丸、牛肉丸、各种蔬菜可依次投放,各人也可以选择自己爱吃的食品“焯”(涮,潮音“cog4”)而食之,不亦乐乎!
另外一道“上座率”很高的菜是蚶,多为血蚶,洗干净后用开水烫泡半熟,掰开来时还是血淋淋的,外地人多见而怕之,像当年的韩文公一样为之“汗騂”(韩愈《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为什么要吃“半生熟”的血蚶呢?是因为蚶壳潮语叫“蚶壳钱”,此乃远古以贝壳为币的遗风,凡从“贝”之字都跟钱财有关系,如财、账、购、贩、货、贸等,这远不如潮语就叫“蚶壳钱”来得直接。故此,年夜饭一定要吃蚶,家里才有“钱”(蚶壳)储存,预示着新年“贝多多、财滚滚”也!
此外,还有一些菜也跟钱财有关,那就是以大蒜为主要食材的菜式,如大蒜炆乌尖、大蒜炒五花肉等。反正,就是得有大蒜。俗语讲:“食蒜,有钱囥。”“囥”,潮音“keng3”,收藏也。家里有有钱储藏,银行里的存款多多,当然是富足之兆了。
潮人年夜饭吃鱼,除了跟北方一样讲究“年年有鱼(余)”的好意头之外,有些地方,还有特殊的讲究。据潮州市潮州菜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烹饪大师陈文标在央视节目中介绍,潮州有些地方要吃鲤鱼。鲤鱼,潮语名曰“鲤鮕(姑)”,谐音潮语“哩哩沽”(快快往里捞钱),所以也是好意头。
年夜饭最后的甜点,则多数是甜馃,因为甜馃除了象征“甜甜蜜蜜”之外,通常是用圆形的笼屉蒸出来的。团团圆圆、甜甜蜜蜜,这是多么好的意头啊!
当然,年夜饭开始之前,还要先“拜祖公”(敬飨祖先),以示慎终追远、不忘祖德,让子子孙孙永远记得:今日的好日子,源于历代祖宗的积德恩惠也!
总之,一顿年夜饭,不但要吃得好,还要吃出文化,表达出团圆、吉祥、幸福、美好、红火的祈望!
大年初一早上起来,则忙着串门拜大年了。民俗谚语云:“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所以,大家都抓紧时间按照尊卑亲疏有序进行。而拜年过程中潮汕最有特色的民俗活动有二:换柑和请吃槟榔。
按照潮汕传统的年俗,拜年时不管你带的“红包”内涵大小、礼物轻重,但两只或四只(或称“两对”)带有新鲜绿叶的金黄色大潮州柑是必要的。拜年者告别时,主人会送同等的两只或四只大潮州柑作为回礼。这样,从初一、初二出门拜年开始,到初三、初四拜年行动结束,两只或四只大潮州柑还在自己的家里摆着。年轻人诙谐地把这种传统习俗叫做“换柑运动”。其实,柑,也叫桔,大柑,就是大桔,寓意大吉大利也!所以,主人回礼大桔给你时,可千万别客气不收哦!
有客人来拜年,主人家除了生火烹茶迎客之外,必端出槟榔盒(或叫“槟榔鼓”)请客人吃槟榔。其实现在大多已被糖果盒所替代,但除了糖果之外,青橄榄还是必备的。在正月初头的日子里,请你嚼青橄榄,讲究一些的老前辈,还是说“请你‘食槟榔’”。
以前东南沿海和南洋诸岛都种植槟榔树并有嚼食槟榔的习惯,潮汕一带更把“敬槟榔”(请吃槟榔)当成礼俗之一,尤其是年俗、婚俗,并且一直沿袭不辍。民国之后,潮汕地区已经少见槟榔,但“敬槟榔”之俗继续保留,没有了槟榔,就以形似的青橄榄代替之,而“槟榔盒”“槟榔鼓”之名,也至今保留,尽管此物已成“古董”。岭南地区食用槟榔的习惯,宋代姚宽《西溪丛语》(卷上)有专门记载:“闽、广人食槟榔,每切作片,蘸蛎灰以荖叶裹嚼之。”广府童谣中也有一些跟槟榔有关的词句,例如脍炙人口的《月光光》唱道:“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槟榔;槟榔香,摘紫姜……”潮语歌谣则用“嘴哺(潮音‘bou7’)槟榔面抹粉”来描写当时的女性时尚。
紧接着拜年的尾声,大年初四“神落天”了,诸路神仙回到人间,妇女们从初三下午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拜拜拜:初四迎接诸路神仙回到人间;初五拜财神爷和五谷母,祈求财丁兴旺、五谷丰登;初七吃七样羹,祈求新陈代谢正常、身体平安;初九天恩公生,祈求四季平安、风调雨顺……
这期间,各乡各里的各种“营老爷”的热闹也紧锣密鼓地开始了,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这才达到了澎湃的高潮。营老爷有“文营”“武营”两种方式。“文营”是抬着神轿老老实实地游街串巷,后面跟着潮州大锣鼓、潮州民乐、舞狮表演,还有美女扛标旗、挑花篮等。“武营”就有点“暴力”了:有抢老爷的、有拖老爷的、有扔老爷的、有掉老爷的,还有抬着老爷过火堆的,也有把老爷扔水里的……看起来是既娱神又娱人、人神共乐了。一直玩乐到农历二月底、要开始耙地“下种”(播种)、春耕生产、这才消停下来。
营老爷的过程中,最出风头的是四乡六里孔武有力的帅哥后生仔们,抬神轿的,舞英歌的,如果是全班的英歌舞队,必得一百零七位舞者盛装出演。此所谓“正月痟丈夫”(疯男人,潮音“siao2 da2 bo1”)。
当然,村里的靓女们也有了名正言顺、闪亮登场的机会,那就是“营老爷”队伍中必有“标旗队”,扛标旗的必是百里挑一的靓妹。尤其是“头标”,那肯定是最漂亮的“村姐”。还有扭着婀娜的腰肢、颤抖着挑花篮的姑娘,那身材也是一顶一的好。
所以啊,营老爷也是帅哥靓女们“抛头露脸”、青年男女“相阅”(仔细看,潮音“lioh4”)、“相悦”(恋爱,潮音“ruah8”)的大好机会。说媒的只要说一句“他可是英歌舞队的”或者“她可是标旗队的”,其颜值之高就不用废话了;如果说是“头槌”“头标”,那就更是帅中之帅、靓中之靓了。
当然,欢欢喜喜闹新春,上元佳节不过,新年嘉年华的大幕就不会闭上。潮汕的元宵节以张灯结彩和猜灯谜最著名。明代的一出《荔镜记》,传唱至今近六百年,家喻户晓。泉州帅哥陈三与潮州美女黄五娘的动人爱情故事就是在元宵夜观花灯的浪漫情景中产生的。而射虎猜谜之风俗,则在潮汕大地弥漫成风。澄海等地,成为全国著名的灯谜之乡。春节到元宵前后,猜谜鼓声咚咚,谜棚人头攒动,一派新春欢乐景象。
此外,四乡六里营老爷的日子,似乎是民间自行合理安排。大年初四之后,游了东村游西村,游了南村游北村,从来也没有“拍挌”(互相冲突)过。只要你喜欢,你可以一直追随着去快乐自己,一直到农历的二月还没完。我前两天才看到一个叫作《潮汕四大压轴庙会》(所谓“庙会”,其实就是“营老爷”)的视频,据其介绍,这“四大”分别是:
澄海盐灶拖神,正月二十一、二十二晚。
揭阳城隍老爷巡游,正月二十三,下午一点。
潮州青龙古庙大老爷巡游,正月二十四,上午八点。
潮阳双忠公巡游,二月初九,上午六点。
难怪网络上有人直呼这不平等:“我们都上班一个月了,潮汕人还在闹新春。”
哈哈,潮汕人就是这么邪门儿!
其实,一年四季拼命劳作下来,累个半死,好不容易有个“今冬明春”的农闲季节,要感谢天地、五谷神赐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要感谢妈祖、三山国王、城隍老爷等保护神保护人畜无害、四季平安;更要感恩祖德,庇佑子孙;还要感谢佛祖、观音娘娘等神祇。当然,是敬神、娱神亦娱人,尽情吃个饱、玩个够,然后就要去忙春耕了。农业经济模式时代留下的风俗就是这样,现在已经进入AI 时代了,我不敢保证这些传承了两三千年的传统文化是否还能够继续原汁原味地传下去,但哪怕是注入了现代的元素、做成像2025年春节院线票房大火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那样,毕竟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还在。英歌舞在央视春晚里,时迁手里舞着的蛇被换成了棍,但毕竟还是英歌舞,而且还上了央视春晚的大舞台。当然,上北京演出没有蛇可以,但回到潮汕,灵蛇是一定要有的,这就叫“原汁原味”。
原汁原味就是具有地方性知识,就是具有民族性文化,也才是世界性的东西。看看英歌舞在欧美、东南亚等世界各地“炸街”的视频,就能明白这个道理。我曾经写过一首名为《潮汕春节大闹热》的潮语歌词,由汕头市文化局的著名青年作曲家郑伊洋作曲、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著名合唱指挥家苏严惠教授指挥、潮州爱乐童声合唱团演出,其视频荣获第十一届世界合唱比赛合唱大赛(视频)有伴奏虚拟合唱组的“Very Good”(优秀奖)。下面抄录几段歌词分享给大家,作为本文“煞尾”,并祝福大家伙新年吉祥如意:
…………
潮人最重是团圆,
赚有赚无拢总回家过大年。
廿四灶神上天去述职,
拜伊甜圆共瓜册;
汇报家庭和睦厝边好,
尊老惜细人呵啰。
廿七廿八办年货,
挨砻舂米做甜粿,
刣鹅刣鸡割猪肉,
欢欢喜喜把年过。
迎春大团圆,
家家过大年;
老稚大细围炉坐,
欢声笑语红包瀍。
潮人最重是团圆,
赚有赚无拢总回家过大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