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叶培元上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初曾经在通海口工作了整整10个年头。
父亲是1961年初从沔阳县委组织部支部教育工作组组长岗位上抽出来,在县委“反五风”工作队进驻通海口期间 来到通海口的,起初任党委委员、党委会秘书,负责党委办公室工作。
1963年,经荆州地委批准,父亲任中共通海口区区委副书记,协助区委书记主管农业生产。
1965年,全县干部调整,报经荆州地委批准,被任命为通海口区区长兼区委副书记。
1970年1月,沔阳县委调父亲从通海口区至县大型企业电油厂任党委书记,然而2个月后,组织上找他谈话,安排他再次赴通海口上任,主持全面工作。父亲带着疾病在通海口硬撑到1971年冬,终于病倒在工作岗位上。
父亲在通海口工作的10年间,正是我读小学上初中的年月,那些年的暑假里,我多次搭乘货车、拖拉机去到通海口区公所父亲那里呆上几天。通海口那简陋、朴素而自成一体的区公所,那古朴、温馨的通海口小镇,那悠长、安静的通顺河给我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一)
上世纪60年代初,正是经济困难时期,那时候的通海口叫通海口人民公社。“反五风”运动结束后,沔阳县委为加强通海口的领导,调县委副书记杨朝铭兼任通海口人民公社党委第一书记。父亲任公社党委委员、党委会秘书,负责党委办公室工作。
父亲的记忆力非常好,几十年后,他对我描述过1962年重新恢复中共通海口区委会、通海口区公所的过程,足以见得通海口在他心目的份量。
他说,1962年夏天,通海口通过复区撤社,将郭河、杨洲和埠湾3个小乡划给张沟,通海口仍管辖有杨场、潘场、姚嘴、小河、沔城、官路、天星、红庙八个公社和通海口镇共九个行政单位(乡级),108个村(大队)。
他自豪地说,通海口西与潜江接壤,南抵东荆河,与洪湖、监利隔河相望,北靠排湖,东临张沟,全区国土面积约400平方公里,人口14万,是当时沔阳县最大的区之一。
他还说,那些年,通海口区主产水稻、棉花、油料和其它杂粮,以及牲猪、鲜鱼、禽蛋等多种经营产品,是湖北省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每年仅上调给国家统购粮(主要是小麦、稻谷)约1300万斤。
父亲在当区委会秘书期间,就是长年在农村蹲点,住在区委点上,既抓工作,又参加劳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父亲曾说,我虽然是城镇人,但对农村艰苦生活非常习惯,这可能与我的穷苦出身有关。在长期农村工作中,我不仅学会了许多农活,同时也交了一些农民朋友,他们勤劳敦厚的品质,使我深受教育。
父亲还说,我刻苦学习农业生产技术,了解农民疾苦,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和生活上的问题,协助区委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了农民和基层干部的好评。
父亲担任通海口区区长后,区委分工,分管棉花生产,在棉产区常年蹲点。那时,全区有7万多亩棉田,是县里的重点棉产区之一。父亲每年约三分之一时间住在村里蹲点办棉花试验田,实行精耕细作、科学植棉,比面上的大田稍为先走一步,以便指导大面积生产。经常在试验田召开现场会,还常请省农科所专家前来讲课。
父亲除了在棉区蹲点劳动,指导全区棉花生产,还有大量的行政工作,还要抓农田水利、文教卫生、公交财贸、民政救济、政法兵役等等。那时,通海口还接收了武汉市首批下放的知识青年数百人,许多事情要与区里干部们亲力亲为。
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关系着农业的丰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虽然区里配有专管水利的副区长,还有三、四名水利技术员组成的区水工部,但在重大任务或关键时刻,区长必须上阵。如每年全县统一组织的大型岁修工程,凡民工上堤超过1万人以上的区,父亲必须上堤担任指挥长,一边指挥,一边参与劳动。多次防汛抗洪,父亲日夜驻守工地指挥,险情不解除,不得下“火线”。
父亲说,那时区委区政府人员编制很紧,不像如今干部多。例如社会治安工作,没有公安派出所,只有一个公安特派员;法庭几个区设一个,没有专门司法调解机构,民政工作只有一个民政助理员,还要兼区公所行政秘书,管理区机关行政事务。
从那时父亲给我的书信中可以看到他工作繁忙的程度。“现在生产一天比一天忙,不论晴天雨天,就是大风大雨,也在乡里检查生产到处跑,有时还参加生产。今后没有时间写信回来,不开会也不能请假回来,因为区里工作多,人少,忙不过来。”“来区的第二天就下乡去了,一直到最近才回区里来开会。当前农村生产已经大忙了,工作也很忙,所以一直没有时间写信回来。”“又要蹲点又要跑面,大风大雨都在外面跑,所以一直没有给你写信。”
那时,我常常看到,精干黑瘦的父亲戴着一顶漆得放亮的斗笠,白衬衣的袖子卷得高高的,脚蹬草鞋,裤腿常卷起,膝盖处是两个大的补丁,办事、下乡总是一辆半新的自行车,来去总是风风火火的。
常常回想起来,仿佛就是画上焦裕禄那样的神情与状态。
叶少雄简介
叶少雄,男,大学本科学历,武钢高级政工师,先后在武钢党委政策研究室、武钢有限责任公司、武钢集团工作,曾任湖北省青年自学成才协会副理事长、武钢青研会副会长,在《工人日报》、《中国冶金报》等媒体发表通讯、论文、散文等百万余字。还作为志愿者,担任武汉园博会园长,并主编《我来了,我是园长》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