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剑锋
我们这次旅游,重点就是去看敦煌。敦煌的美,早已令人向往;一睹敦煌尊容的想法,由来已久。敦煌是甘肃省县级市,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交汇点,东有三危山,南有鸣沙山,西面是沙漠与罗布泊相连,北面是戈壁,与天山余脉相接。
说起敦煌,不能不说鸣沙山。说起鸣沙山,不能不说月牙泉。月牙泉是敦煌的“眼”,有月牙泉这双“眼”,敦煌顿时有了神,从此变得活灵活现。月牙泉,古称沙井,俗名药泉,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澈”。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面积约2500平方米,东深西浅,最深处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
看着月牙泉,你自然会想起刚刚升起的一轮新月。甚至你会以为这是一轮新月,在大漠中安的另一个“家”;只为给敦煌安装一双传神的“眼”。你会惊叹沙漠中的奇迹,你会感谢大自然的馈赠。敦煌风多,风大,年平均降水量更是少的可怜,蒸发量却大的吓人。为什么月牙泉千年不干?不被风沙埋没?据专家考证,月牙泉有地下潜流常年进行补给,东北面还有一个常年刮东风、西北风的进风口,可以将流沙刮到山顶,这是一个阻挡住流沙的天然屏障,所以不会被沙漠吞掉。这种独特的地形地貌,使月牙泉千年都不会干枯,都不会被沙漠吞掉。
月牙泉距离敦煌莫高窟,只有27.8公里,驾车只需40分钟左右。月牙泉又有沙漠第一泉之称。月牙泉与鸣沙山相辅相成,二者都位于大漠之中,堪称一绝,又被称之为大漠戈壁中的孪生姐妹。月牙泉因为它的独特,在敦煌景观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它作为大漠中的奇观闻名于世,是塞外风光中的绝世美景。这里的太阳很毒,游人大多在10点之前游玩,或者下午5点钟之后进入景区,每到晚上这里就会人山人海,达到高潮。这里的晚上,要比内地晚至少两个小时以上,晚上9点半之后,天才暗下来,此时,鸣沙山上,已是人挨人人挤人。
坐在鸣沙山上,就像坐在热炕头上,脚踩进沙子多深,全都是热的。游人在等待敦煌鸣沙山万人星空演唱会开幕,那天晚上,我们很幸运,恰好赶上香港女歌手邝美云到场演出。她唱了几首与月亮有关的老歌,一下子,将观众的情绪调动了起来,热情点燃了起来。她在台上唱,游人在鸣沙山上和,更有人边唱边舞,在远处射光灯的照射下,鸣沙山早已变成了歌的舞台,舞的天池。不过,要看月牙泉,还是要在白天,晚上只能看到夜景,看不到全貌。
鸣沙山,是一座会“唱歌”的沙山。人们踏上沙山,脚下会传出沙沙声响,宛如一曲古老的乐章,诉说着沙漠的沧桑与变迁。沙山的形状也随风的变化而变化,有时像一座巨大的金字塔,有时像一条蜿蜒的沙龙。在阳光照耀下,沙粒闪烁着金色的光芒,给人梦幻般感觉。月牙泉就在鸣沙山怀抱中,婉如母亲怀抱中熟睡的婴儿,脸上绽放出幸福满足的笑容;白天看去,形如一轮弯月的月牙泉,一眼可以看到泉底,没有隐瞒,将无限的忠诚和爱献给敦煌。
在茫茫大漠戈壁,泉水显得尤为珍贵。月牙泉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金黄的沙海之中;又像一双会说话的大眼,讲述着敦煌近2000年的历史。月牙泉边,生长着一些顽强的植物,它们在沙漠中顽强地扎根,为这片死寂的沙海带来一丝丝生机。其中最显眼的要数沙枣树,问过当地管理人员,说树龄在几百年,据说这种树,抗旱,抗风沙,耐盐碱,耐贫瘠。
关于鸣沙山和月牙泉的形成,民间有许多神秘传说。有人说,鸣沙山沙粒是古战场战士们鲜血染红后风化而成,每当夜深人静时,沙山便会传出阵阵战鼓和号角声,那是战士们在诉说他们的壮志与豪情。月牙泉则是仙女下凡时留下的一滴眼泪,滋润了沙漠,孕育了生命。
喜庆清江浦 吴士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