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国际贸易局势再次紧绷。
5月2日,美国政府宣布终止一项长期实施的小额包裹免税政策,意味着今后不少美国家庭将无法中国跨境电商平台上买到的“白菜价”商品。这表明美国正在将更严厉的贸易壁垒对准中国制造业的“最后一公里”。
在这种国际气氛下,一些全球化扩张中的企业开始“改变身份”,试图以“去标签”方式逃避审查压力,或是换取上市机会或市场准入。
但问题在于,企业这样的行为,往往也会连带丢掉品牌背后的信任资本。这种表态可能短期内取悦监管者,却会在长期损害品牌形象,甚至影响所在国家企业在全球的议价能力。
Shein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面对越来越高的外部监管压力,这家依赖中国供应链迅速崛起的快时尚平台,不仅宣布将生产转移到土耳其、巴西,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由其高管表示:“我们不认为自己是一家中国公司。”
听起来像是“聪明回应”,但实际上, Shein一边享受着中国制造的低成本和高效率红利,一边却否认“出身”,试图用撇清身份来迎合西方监管。
问题是这样的行为未必会有预期效果。例如,TikTok在美国面临监管压力时,调整了数据存储结构、配合设立“透明中心”,但最后仍逃不过“出售美国业务”的压力。这表明,单方面的妥协并不能换来真正的制度性信任,反而可能会让监管方开出更高的要求。
Shein或许能靠这一策略赢得上市的窗口——事实上由于环境的变化,Shein已经不得不宣布推迟IPO了,但从长期看,它可能是对中国企业整体在海外议价空间的压缩。在全球市场博弈中,一个企业的态度,常常不仅代表自己,也在重塑别人对一个国家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