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北渠”——兼谈清朝的驿铺和塘汛制度
唐代武关道属于国家级驿路,沿途设置馆驿。唐代以后,都城东移,武关道地位下降,唐代所设馆驿俱废。
但官府文书总是要传递的。《清史稿》曾说:“凡置邮曰驿,曰站、曰塘、曰台、曰所、曰铺”。一般来说,官方所设之邮传,于各省腹地者曰驿;军报所设曰站,边地曰塘,西北两路所设曰台;各省腹地厅州县所设曰铺。
宋代,设铺为邮驿的制度即已施行。元代时,其制更加严密。《元史•兵志》:“元制,设急递铺,以达四方文书之往来,其所系至重,其立法盖可考焉。”元时各地要道,凡十里一铺。明清皆续元制,于城乡要道置铺。
蓝田宋元时所设驿铺已不可考。迄今具有明确记录的始于明代。隆庆《蓝田县志》记载,武关道上蓝田段设有七铺,其中县北有储景、故京、开张三铺;县南有七盘、北渠,蓝桥、新店四铺,总铺设在县城内。清代时,武关道属于官马支路,所设驿铺同于明代。额设递马四匹,马夫二名。额设铺兵二十四名。
城南四铺中,七盘铺设在今坡底村。蓝桥铺设在蓝桥,新店铺设在新店子,唯独北渠铺,我不知具体设在何地。
按县志的描述,七盘铺、北渠和蓝桥铺分别离县15里、35里和55里。北渠铺应该设在峣岭上,这些都是山岭坡梁地带,又有何渠可言?
不过,嘉庆以后的县志上有一个“塘汛八铺”的记载,给我们提供了北渠铺的另一个信息。
这八铺是:县东大寨、金山,县东南蓝桥、北渠、新店,县西前卫镇,县西北咽瓠(今蓝田县洩湖镇)、新街镇,每汛兵二名。
看到这里,我想起了《乡土蓝田》所登的牛忠勇《蓝田村落:华胥镇新街村》一文,里边说,由于灞河水患严重,明代水淹重建街市,新街的名称即同此有关。清道光七到十年,罗定约在蓝田任知县期间,在村内主持修筑河堤以御洪水。清政府还在新街镇设塘汛,由官府特派汛兵两名。
我想北渠铺既然同时列入塘汛八铺,那么其位置肯定接近河流,以便观察水汛。按照这个思路,我从地图上观察,发现峣岭上只有一个叫北曲的地方,接近锡水河,不觉大悟,北曲和北渠同音,应该就是县志上所载北渠了。
找到北渠铺的位置是很有用的,它到蓝桥和七盘铺的距离都是20里,用此数据可以推算《长安志》上所记载的唐代桓公堆驿、蓝桥驿和藋平驿到县距离是否准确。
同时,明清所属驿铺和唐代馆驿的名称和位置不同,说明到明清的时候,峣岭沿武关道上开始有了众多的村子。七盘铺,就设在坡底村里。北渠铺,设在北曲这个小村子里。
找到了北渠的位置,心里甚是高兴。但转头仔细琢磨这“塘汛八铺”,却发现了问题,其中的巩村、金山等位于原岭之上,何来观察水讯之用?
于是查询何为塘汛制度,发现它根本不是用来预警水汛,而是用来关防和地方警备的。
清代实行绿营兵之戍守屯驻制度。绿营兵分标、协、营、汛。隶属于总督、巡抚、提督及各镇总兵之兵,被称为督标、抚标、提标、镇标。各标又辖若干协、营。它们会将驻守之地区划分为彼此相连的若干区域,每一区域委派千总、把总、外委等官率兵驻守,盘诘往来行人,保证交通畅达。千把、把总率兵驻守之地即汛地,其中一部分绿营兵集中驻扎在该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余部分则又被分置于汛地内各交通要充之地,设置关卡,安家驻扎,称为塘。
可以说,塘汛制度,即基层绿旗兵驻防制度,同水汛警戒预防毫无关系。“塘”是清代绿营兵驻守的最小单位,主责治安警备与军机传递,由营汛分派于各交通要道,沿干线若干距离设一站,形成连绵不断的塘路。沿陆路而设称为旱塘,沿水路而设称为水塘。每塘驻兵数名,建有塘房、墩台、望楼。
塘和铺的职能是不同的,塘兵属军队系统,由绿营管理,费用在军饷内支付;而铺递的司兵属行政系统,由地方州县管理,费用由地方财政支付。
以蓝田县为例,清代蓝田县有把总一名,管马兵四名,守兵65名。每塘汛兵2名。
在地点上,塘铺可以分置,可以并置。像北渠铺,就同时设置了塘和铺。
明白此理,心里很高兴。同时也很惭愧,望文思意,几乎闹了笑话。
研究历史真是一件严谨的事,容不得丝毫的疏漏和马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