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卫华
见过周村,便认识了周村。
她可不是一般的乡村,而是“绿水青山”脱变成“金山银山”的美丽村落。
三月底,我们一行五十人,乘坐豪华旅游大巴,兼程九个小时,来到了号称浙江的仙都,丽水的缙云县。周村则是缙云县辖地的一个小村。可别小看如此村庄,在下车的那一刻,好似走进了世外桃源,逛到了美丽仙境。
说她美,是怀抱山水的自然景观;说她丽,是山水打造的都市生活。村落中的烧烤点、公交站;小超市、文化站;卡拉OK厅、封闭篮球场等。凡是城市的元素,都处在错落有致的周村中,像春日山谷中的花朵,让这里的农民,享受着城里人的生活。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当抬头远看眼前的奇峰,就被下榻农家乐老板娘,其动人的故事所打动。只听她指着婆媳岩、舅轿岩上的怪石,娓娓道出一个民间的故事。
相传在古代,仙都住着一位早年丧夫的妇女。省吃俭用的将独生儿子抚养成人,并帮其娶媳成家。不幸的是儿子被官府强迫出征。儿子一走,媳妇便对婆婆非打即骂,虐待有加。每天媳妇要婆婆上山砍柴,烧火做饭。媳妇吃着婆婆做的饭,确让老人吃残羹剩汤。结果,饿着肚子的婆婆每天跑到山上,望眼欲穿盼着儿子归来。
媳妇知道后,在山前挡住婆婆去路。媳妇如此大逆不道触怒上苍,雷公予以惩罚。一日大雨倾盆,雷声大作,只听一声响雷,把媳妇的头颅击落山下池塘。此时恰巧小舅轿来接姐姐回娘家。不料河水上涨,过不了河。走出轿门,见姐被雷劈死,小舅悲痛欲绝。
此后的婆与媳,以及舅和轿子,则化成了隔溪豹狮山上的两组巨石。而由此相传的故事,也演变成古往今来的慈孝文化,并将周村打造。在村上的慈孝广场,目睹四周的宣传牌,游人们才读懂了如今周村人“老吾老及人之老”的村规民约,以及涌现出的动人故事。
耳闻不如亲见。傍晚散步,无意走进了村部食堂,十多位老人正在就餐。从她们的托盘中,我看到竹笋烧肉,青菜豆腐,西红柿炒蛋。有馒头、有米饭的晚餐,从她们洋溢的笑脸中,让我品味到周村老人的幸福。
当一位老人就餐后出食堂,我迎了上去:“请问老大哥,这晚餐多少钱呀?”“不多,三元。”哇!三元,只够我早餐一块烧饼半碗浆。“那中餐多少钱?”“也是三元,如果你超过八十岁, 只要两元。”如此痛快的回答,满满的自豪溢于言表,如此老有所食,让我羡慕不已。
出得村部大门,在门的不远处,有一院落。走近一看顿觉新鲜,因为此院竟是庙堂。一望门头“慈孝庙”,再看边墙“懂得感恩,孝道为大”的标语,真让我刮目。当时虽然有铁将军把门,但见识后的周村,不愧外人称道的孝村,其孝的元素是无处不在。
周村人以慈孝为引领,筑起了乡村的幸福之路。 在此村的平房,如今已难寻觅,三到五层的小楼,错落有致的分布在山脚之下。一条宽阔的溪流,顺着村庄一路向北。晨起跑步,在村边的千米樱花路上,竟与幸福的村民们,一同并肩而行,一起甩手慢跑。晚间散步,在数百米的人行步道之上,伴随着溪流的潺潺水声,欣赏着护栏的霓虹闪烁,真是乐不思蜀,心旷神怡!
现如今城乡一体,已成为美丽乡村的样板。以驻扎的周村为例,虽距县城十多公里,但十分钟一趟的“周村——步云街——周村”环绕公交的开通,让村民们赶集进城,如家常便饭。她们不仅出行方便,那出自山区的土特产,如竹笋、山蘑菇、山野菜等,还能满足城市人的需求。
耳闻目睹,周村村民非常幸福。不仅在物质上,享受着国家发展的红利;她们在精神生活上,也快乐当下,领先一步。村民健身房、娱乐棋牌室,是村民休闲的地方。在走进村部的档口,曾看到教室一样的书屋。透过玻璃窗,在整齐的书架上,是满满当当书籍。看戏,是周村村民以及游客们的福利。几天的农家乐,有一晚广场推出小戏。只因听不懂越剧,而放弃了欣赏。
周村的富裕,村民的幸福,是利用旅游资源,通过农家乐,而发展起的乡村经济。在落脚周村的五天中,我们先后游览了鼎湖峰、朱潭山、小赤壁、仙都观、倪翁洞、大肚岩等。一路走将下来,唯有周村的乡土民情,家风传承的所见所识,刻上了难忘的印象,留在了美好的记忆之中!
喜庆清江浦 吴士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