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颐和园之八
(接昨天)叙述到这里的时候,我们还要说一说颐和园的后山后湖。
关于后山后湖,它位于颐和园最北部,可以说建筑较少,但林木葱笼,山路曲折。这里有一组西藏建筑和江南水乡特色的苏州街。
在前面我们曾经提到过十七孔桥,关于十七孔桥,有关资料告诉我们,它坐落在昆明湖上,位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用以连接堤岛,为园中最大石桥。这座石桥的宽8米,其长150米,由17个桥洞组成。石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00多只。铜牛在昆明湖东岸,十七孔桥东桥头北侧,为镇压水患而设。据介绍1755年用铜铸造,称为“金牛”。
关于铜牛与织女图,我们根据介绍,在颐和园昆明湖东岸有一个被喻为牛郎化身的镇水铜牛,在西岸有一处被喻为织女化身的耕织图,它们隔着昆明湖遥遥相望,这两个景观的来历也缘于牛郎织女的故事。当然,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几乎都家喻户晓。
在这里,我们还需补充说明的是,清乾隆十五年,也就是1750年,初建清漪园(颐和园的前身)时,乾隆皇帝也自比天上的玉皇大帝,并传下御旨,要把御园修成“天上人间”,那佛香阁要建得雄伟华丽,象征着天宫里的凌霄殿,昆明湖要宽阔,好比天河,并在湖(河)的东西两侧修了一个铜牛和一个耕织图。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朝西,正好对着织女图,这样一来就更像天河了,天上有织女(耕织图),地上有牛郎(铜牛),遥遥相望(上述情况来自于史料的记载)。
可悲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三山五园”,颐和园里的耕织图也遭到毁灭性破坏,只留下乾隆皇帝御题的“耕织图”石碑。解放后耕织图被划出了颐和园大墙之外,成为生产与生活混杂的大杂院。1998年底才被颐和园收回,并逐步按照原貌恢复建设(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