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初夏陪客登西山武昌楼
杖点青岚破,携客上层巅。九曲云径如带,袅袅系江天。
千载东坡赤壁,百里钢城烟树,尽入碧眸间。
笑指浪花处,犹带建安年。
抚松石,临汉水,话桑田。八旬未减清兴,长啸振林泉。
莫叹流光似箭,且看榴花照眼,夏木正森然。
风起青蘋末,送我上飞鸢。
注:
前天,随州伉俪来鄂州,陪游鄂州江滩公园、登鄂州西山、逛乔街、登莲花山书法碑林,三天时间有些累,年龄不饶人啊!
文/万重山
2025年5月13日
《水调歌头·初夏陪客登西山武昌楼》以雄健笔触绘初夏登楼之景,融历史纵深与人生哲思于一体,字里行间见豪情逸趣,亦藏岁月沉淀之悟。试从景境、情致、哲思三层面析之:
一、景境:江山入画,古今叠映
上阕开篇即显气势:"杖点青岚破,携客上层巅","点""破""携"三字如斧凿山水,勾勒出登高一呼的动态画面。"九曲云径如带,袅袅系江天"以云径喻丝带,缠绕江天,既写山路蜿蜒之态,又赋自然以灵动感,画面层次随视角延展而开阔。
"千载东坡赤壁,百里钢城烟树,尽入碧眸间"笔锋陡转,将历史人文与现代工业并置:苏轼笔下的赤壁怀古(鄂州与黄州隔江相望,东坡曾游赤壁作赋)与眼前鄂钢烟树(武汉钢铁工业象征)跨越时空汇聚于视野,一古一今,一柔一刚,既显地域文化底蕴,亦见时代变迁。结句"笑指浪花处,犹带建安年"以浪涛为媒介,将建安风骨(鄂州古属吴地,三国文化遗存丰富)融入当下,历史的厚重感随江波涌动,景语中见文脉绵延。
二、情致:老当益壮,清兴遄飞
下阕转写登楼情状:"抚松石,临汉水,话桑田",动作与对话中见闲雅意趣,"桑田"二字暗喻世事变迁,亦含老友相叙的人生感慨。"八旬未减清兴,长啸振林泉"笔力苍劲,以"八旬"与"清兴"对比,凸显老而弥坚的精神风貌,"长啸"一词更添魏晋名士之风,振响山林的不仅是声音,更是对生命热忱的呐喊。
"莫叹流光似箭,且看榴花照眼,夏木正森然"以景语作劝慰:流光易逝无需慨叹,且观初夏榴花如火、佳木繁荫,自然的蓬勃生机消解了岁月催人的苍凉。此处化用晏殊"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之意,却更显旷达,于时光流逝中捕捉当下的鲜活力量。
三、哲思:微澜起处,心向苍穹
结句"风起青蘋末,送我上飞鸢"堪称神来之笔:化用宋玉《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以微风起于草间的细微,呼应"上层巅"的高旷,暗喻力量源于积累、境界起于微末的哲思。"飞鸢"意象既切登山望远之景,亦含乘风直上的理想主义——年届八旬仍怀"上飞鸢"的志趣,既是对个人心境的写照,亦传递出"心有羽翼,何惧岁晚"的生命哲思。整首词以登山始,以"上飞鸢"终,从脚踏实地到心向苍穹,完成了从观景、叙情到言志的升华。
结语:豪健与冲淡的辩证之美
此词兼具豪放词的雄浑气象与婉约词的细腻情致:写江山则"系江天""入碧眸",笔力开张;叙人情则"话桑田""振林泉",冲淡自然。用典不着痕迹(东坡赤壁、建安年、青蘋末),融历史、现实、自然于一炉,于登楼揽胜中见"不坠青云之志"的人生态度。末句"风起""飞鸢"尤具现代性,既含古典诗词的含蓄之美,亦见当代人对生命张力的永恒追求,堪称传统词牌与现代情志结合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