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㫰
路边
什么是出㫰(làng),外乡人也许不懂,但我们宜兴人,特别是宜兴丁山地区人没有不知道的。南方人的“㫰”就是晾晒的意思,譬如㫰衣裳(北方人说晒衣服)。出㫰就是晒坯,那是我们宜兴窑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以致那些出门在外几十年未回故里的游子,首先记起的就是龙窑和晒满坯的㫰场。丁山码头旺不旺,一看窑烟二看㫰。意思就是丁山地区的消费市场兴旺不兴旺,只要看一下龙窑冒不冒烟,㫰场上晒满了坯没有。
过去窑场没有烘房,坯件全部依靠自然干燥,包括出㫰干燥。最兴旺辰光,在以丁山街为中心的十里半径范围内,几乎是村村制坯,处处见㫰。龙窑附近更是大坯夹小坯没有空挡。1949年后,在对陶业工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先后成立了几十家工厂。这些工厂大部分与居民区夹杂在一起,没有围墙,龙窑和㫰场也一直是陶工子弟嬉闹的乐园。他们有时甚至穿行于㫰晒的大件坯中间玩“寻躲眫”游戏,一不小心撞在半干的坯件上,陶坯立时粉身碎骨。待工间里制坯工人听到声响出来看时,这帮调皮鬼早逃之夭夭,踪影全无了。
笔者70年代后期进红旗陶瓷厂,十余年一直工作在㫰场上。那时厂区已有所集中并建有烘房,大约十间一排的厂房,都会配有双倍大小的水泥地㫰场。清晨,譬如夏天,我们五点多钟便到了厂,用特制小车把一百多只毛坯(毛坯已由手工改为辘轳制缸机车出来)推运到㫰场上排开,然后左手拿陶质里手杵,右手拿木质棒杵,一下一下对拍坯身,以拍出叠肚缸形,同时使坯体泥质密实。由于棒杵上有条纹,所以整形过后的坯体外部会留有条纹印,非常美观。打完后,先后在坯体外部和里边浇上一种能在高温下融化覆盖在陶瓷件表面的薄层玻璃状釉水。下午三点钟左右,就可以收㫰了。
坯件收㫰后放进烘房,待完全干燥了送窑里烧成,这只是指比较好的情况。俗话说天一时三变,碰上风燥天,坯件干燥速度太快,各道工序抢着做都来不及。上午七点上班到下午一点多下班,别说吃饭,连喝口水都顾不上。这还算好的,最可恼的是阵雨天,也许刚到家端上饭碗,倾盆大雨就从天而降,不用下通知,大家伙会不约而同地立即飞奔到㫰场上推起小车抢收。同组车毛坯的女工也赶来帮着在坯下部戳洞放水,人人被淋得落汤鸡似的,每每还是损失不小。最辛苦的是连续阴雨天,特别是冬季,坯件难干,窑头却一只不能少送,我们每天为一个出勤却是日夜扑在烘房里的。直到临近90年代,新翻建的二层楼厂房包含了足够大的烘房,靠天㫰坯的日子才终于成为历史。
80年代的㫰场,洒下了我们的艰辛,却也托起过我们的荣耀。那是个激情燃烧的年代,㫰场上时不时会拉上横幅,插满彩旗,架起高音喇叭。在朱逢博演唱《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嘹亮的”光荣属于80年代新一代”歌声中,举行着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劳动技术竞赛。譬如做中型缸的笔者,就先后获得过陶瓷公司一号阔边缸和150kg定制缸青工整形技术操作表演赛第二名和第一名,厂内比赛名次更多,同时还被选作镇级优秀团员、团干部,并兼着车间团支部书记和厂团总支委员等。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