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转眼间我离开西藏阿里边防有35个年头了,遥望阿里高原,回想在中印边境戍边的艰苦岁月,心潮起伏,夜不能寐,时常缅怀一位守卫国门的藏民老英雄——郭娃朵朵。
郭娃朵朵:藏语是指小个子敢斗的人。他真名叫才旦顿珠,身高不足1.5m,西藏民改前后为阿里札达县什布奇村头人。50年前,我认识他时已过花甲之年,为国戍边的共同使命,我和他成了忘年之交的好朋友。从他口中,我知道了西藏阿里古老的历史传说,知道了印度人英国人侵入我阿里的罪恶行径。他带领村民勇敢地同印度兵拼死斗争的事迹使我敬佩万分,他忠于祖国热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情怀更是感人。他常给我说:我们是中国的百姓,听毛主席的话“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守住什布奇山口,看好西藏西部这座大门。铁骨铮铮的英雄事迹一直是我们戍边军人的学习榜様!
什布奇村,是喜马拉雅山西部万山耸中的一个自然小村,位于中印边界中段什布奇山口下的沙尔白沟内,海拔2800米,民改前有居民60余户,全系藏族,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草场丰茂,村民以农为主,农作物一年两熟,粮油肉自给有余,沙尔白沟溪水长流,柳杨松树高大,杏桃葡萄核桃遍潇全村。夏初,沟畔田边野玫瑰花苞压枝头,红的像火,粉的似霞,白的如雪,山风吹来花香醉人,有阿里花果之乡世外桃源之美誉。
什布奇山口,海拔4100米,是中印边界阿里段海拔最低的山口。印度人称百狄拉山口,我村民叫拉容马和拉巴马山口。系地壳运动,象泉河水冲断喜马拉雅山而形成的断崖山口,自古为中印边民探亲走友经商必经之地。
1934年至44年间,英印商务代表向阿里本(阿里行政官)多次提议加修什布奇山口道路,修建古壤铁索桥,并多次派出测绘人是偷入我境,遭到郭娃和村民强烈反对,郭娃奉命将其驱赶出境。
1953年6月,印度军警10人越过活不桑河,侵入什布奇山口,在拉容马巨石上刻写“印度斯坦一西藏”,被郭娃和村民砸毁抹掉。1954年7月,印军警10人,再次侵入什布奇山口刻写界标,被郭娃和村民抹掉,并警告中国山口不许印方刻字,自发组成护山队驻守。
1985年夏天,我去什布奇检查工作,慰问郭娃朵朵时的合影
1956年6月1阿里骑兵支队奉命在什布奇设立民政检查站,郭娃主动担任高鹏站长的向导,配合军队巡逻,4次协助高鹏站长收缴印军巡逻队武器。1957年6月,为避免武装冲突,我民政站后撤,印军乘机全面侵占山口,并威胁郭娃和村民。
作者和什布奇边防连副连长刘邦昌(左)与郭娃朵朵会影。
1960年后,村民外逃,郭娃仍组织爱国村民同印军说理,坚持从拉巴马小路到活不桑草地放牧看守草场。1963年春,扎达武工队进驻古壤,郭娃带村民积极配合,多次驱赶印边民入境割草放牧,3次砍断印军哨所引水管,不让印军偷用中国泉水,维护了国家利益不受侵犯。
郭娃头人守边有功,坚守国门的英雄事迹在那个贫穷国弱年代,星耀阿里确实感人,1965年后被选为札达县政协委员,享受国家干部23级待遇,66年后当选地区政协委员,住狮泉河镇。我曾多次拜访他,结成了好朋友,对了解他们在什布奇山口同印军作斗争,收集整理什布奇地区的历史帮助很大。70年代后,守卫什布奇村的重任交由其子白马去完成,也成为我的好朋友,担负代表政府对印商和过往人员的检查任务。我每次到什布奇地区巡逻勘察,白马闻讯主动前来报告山口印军活动情况,反映当地社会发展动态和藏民呼声,子承父业,应了中国老百姓“老子英雄儿好汉”那句壮语。
什布奇山口和什布奇地区,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和敏感。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在什布奇山口西侧活不桑河,西出印境南加有全天候公路直通印喜马偕尔邦首府西姆拉和新德里,印军在萨特累季河(象泉河)沿岸布有重兵,达赖叛国集团总部及难民营也盘距在西姆拉附近的达兰小镇。
什布奇山口南北两侧有高耸入云的乃钦热拉和的拉热拉雪峰,扼守山口和九村(即象泉河两岸之什布奇,久巴,色尔贡,热尼,普日,古壤,地雅,马阳,云堆村)那里有阿里最狭窄的悬岸绝壁,汹涌波滔的象泉河水冲出山口,流经印喜马偕尔邦,巴国信得省汇入印度河,滋养着印巴亿万民众,孕育出闻名于世的印度河文明。那里有阿里最好最多的甜杏甜桃,翠茵的高山牧场和名贵的虫草,党参,黄芪药材,水力资源丰富,是阿里高原能种植小麦玉米唯一之地。那里有最淳朴的藏民同胞,九村群众热情好客,拥护共产党,热爱支持解放军,团结御敌觉悟很高,郭娃朵朵的爱国精神和事迹深受群众称赞。
在郭娃朵朵爱国拥军精神鼓舞下,什布奇九村,军民同心,共保国门的热情兴起。1983年夏,我去什布奇检查工作,老朋友札达县政协委员,地雅村村长次仁扎西以超时代的眼光和保家卫国的情怀向我提出,将其17岁儿子次仁罗布送到部队扛枪守卫国门。在未改区选优秀青年当兵,确能起到宣传群众,动员群众,强边固防的作用。我们请示西藏军区特批入伍,次仁罗布入伍后在边防连工
地雅村扎西刺仁村长欢送儿子参军
作15年,退伍后要求回村当支部书记,接过父亲的班,带领村民发展生产,帮助军队巡逻执勤,做出了优异成绩。1999年罗布退伍后,2016年又将其子仁增加措送到部队,接过钢枪,子孙三代在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事业中做出了突出成绩,被评为全国拥军模范。三代人共守国门的先进事迹成为阿里高原的佳话,起到了军民同心,强边固防的作用。
作者和什布奇边防连副连长刘邦昌。左与郭娃朵朵老人合影
1983年夏,年逾古稀的郭娃老人,因不适狮泉河镇海拔高风沙大的气候,向我提出回什布奇村养老的请求,并表示决心继续担负守卫国门的重务,地区统战部曲珍部长也向我反映了老人的请求。他那为国分忧的精神和热爱家乡的情怀打动了我和曲加书记。为其安全,我协调公安机关给他配发了一支手枪,派专车将其送到马阳村,由区政府派人将其送到什布奇安置,部队和地方经常去人慰问。75岁的老人不减当年之勇,带领村民团结对敌、发展生产,积极支持部队巡逻,直到92年仙逝!
丹心一片守国门,气浩千秋壮雪域。中国西藏西大门失去了一位同喜马拉雅山一样高大的哨兵!老人的爱国精魂流芳百世,他那质朴、忠诚、爱军、无私奉献的英雄品质永远活在我们戍边官兵的心中。
地雅村扎西刺仁村长欢送儿子参军
(摘自作者撰写的《守土》一书)
作者筒介:张念中:男,汉族,陕西三原人。生于1942年8月,1960年10月入党,1961年8月参加工作,1964年1月入伍,1998年10月退休。曾任西藏阿里骑兵支队二营文书,支队司令部保密员,军务参谋。西藏阿里军分区侦察参谋,革吉县军管组长,分区作战科付科长,侦察科科长。南疆军区司令部侦察处长,乌鲁木齐军区工作站站长,西藏阿里军分区司令员,国防大学基本系学员,南疆军区付参谋长,乌鲁木齐警备区司令员,陕西省军区付参谋长。在西藏、新疆戍边32年,5次参加追剿西藏叛匪战斗,3次指挥平息藏独、疆独战斗。荣立三等功2次,被兰州军区评为"老高原“和"廉政先進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