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林中听雨
我仿佛春日的小草
仰望日月星辰
憧憬着诗和远方
长大了,在屋檐下听雨
我犹如执着的夸父
只待雨停
又开始追逐心中的太阳
中年的我常常
一边倾听窗外的雨声
一边翻阅岁月的台账
盘算着把生活的点滴
烹炒得粒粒飘香
而现在
下雨的时候,更多的是
静静的,坐在家里
聆听宇宙的天籁
如佛如陀
无相无妄

曾平波(1975-),仙桃市郑场镇茅湖村人。沔师毕业。早年在郑场中学任教,后辞职弄潮商海,在昆明成立云南吴恒砼业有限公司,从事全自动混凝土生产及销售、工程机械设备租赁、普货物道路运输等经营活动,事业如日中天。现系云南吴恒砼有限公司总经理。爱好文学,有诗文见诸于报刊杂志。


王永华
曾平波《听雨》充满元气和禅意,以优雅而凝重的笔触,以祈祷般的心境和作为生活具象的语境,将个人经验和现实场景揉合在一起,呈现了一种对生命的觉悟和人性的洞察。
与其说在听雨,倒不如说是在听命运的交响曲,从夜空的伤口处悄然裂变,听一场风雨在闪电的缝隙里划过,听黎明来临之前灵光一闪似的觉醒。
《听雨》以“雨”为纽带,串联起人生不同阶段的境遇与心境,通过简练的语言与丰富的意象,构建了一幅从天真憧憬到超然顿悟的生命图景。诗中“雨”既是自然现象,更是时间的刻度、心灵的映照与存在的隐喻。
“林中听雨”时,“春日的小草”是未被世俗沾染的纯粹生命象征。小草“仰望日月星辰”,将雨声与宇宙的呼吸同频,雨在此刻是天籁般的诗意启蒙。诗人以“憧憬诗和远方”点破童年对未知的浪漫想象,雨成为理想主义的载体。
青年之雨,执着的抗争与理想的困境。“屋檐下听雨”的“夸父”意象,暗喻成年后精神世界的剧变。雨声从童年的背景音变为催促行动的倒计时——“只待雨停”四字,将雨异化为阻碍理想的屏障。夸父逐日的悲壮底色,揭示了青春的热血与徒劳并存的矛盾:追逐太阳(理想)的执着,最终可能如雨停后的追逐一般,陷入循环的宿命。
中年之雨:烟火的诗意与现实的调和。“翻阅岁月的台账”与“烹炒生活的点滴”形成奇妙互动。雨声化作背景音,生活的琐碎被“烹炒”出滋味,烟火气中透出对细节的珍视。此处,“雨”是中年人对现实与理想平衡的隐喻——既承认生活的庸常,又试图在庸常中提炼诗意,如“粒粒飘香”般赋予日常以美学意义。
暮年之雨:宇宙的回响与心性的澄明。“聆听宇宙的天籁”将雨声升华为形而上的存在。“如佛如陀,无相无妄”借用禅宗“空性”概念,雨不再是客体,而是主体心境的映照。当“我执”消解,雨便与宇宙共鸣,抵达“物我两忘”之境。此处的“静坐”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历经千帆后对生命本质的顿悟。
诗歌表面遵循“童年—青年—中年—暮年”的线性时间逻辑,实则暗含空间转换:从林中(自然旷野)到屋檐(庇护所),从窗外(现实边界)到家中(内心宇宙)。空间的逐渐收缩与精神的无限扩张形成张力,暗示年龄增长与心灵自由之间的悖反关系——肉体渐被世俗规训,灵魂却向更深处漫溯。
诗中动词的选用极具戏剧性:青年时的“追逐”、中年时的“烹炒”充满侵略性,对应世俗生活的挣扎;而暮年的“静坐”“聆听”则以静态消解动态,最终在“无相无妄”中完成对前半生执念的超越。这种语言暴力与禅意静默的对抗,构成诗歌内在的张力,恰如人生在行动与静观之间的摇摆。
雨声作为存在的镜子,时间之雨,从线性流逝到永恒当下。雨声是时间的刻度:童年时指向未来(“憧憬远方”),中年时沉淀为记忆(“翻阅台账”),暮年时则与永恒相遇(“宇宙天籁”)。诗人通过听雨,完成从“追赶时间”到“成为时间”的蜕变——当雨声化为“无相无妄”的宇宙呼吸,过去、现在、未来的界限悄然消融。
存在之雨,从“逐日者”到“观雨者”。夸父的“逐日”与佛陀的“静坐”构成二元对立,而“烹炒生活”恰是二者的过渡。诗人暗示:唯有在烟火的淬炼中,才能领悟“追逐太阳”的虚妄与“聆听雨声”的真实。当个体从“逐日者”变为“观雨者”,便实现了从“向外求索”到“向内观照”的觉醒。
生命之雨,渺小与浩瀚的和解。“小草”的卑微与“宇宙”的浩瀚,通过雨声达成和解。诗人以“春日的小草”始,以“宇宙的天籁”终,暗示生命的本质不在体量的悬殊,而在与万物共鸣的能力。当雨声成为“无我之境”的入口,渺小个体便与浩瀚宇宙同频共振。
《听雨》的深刻性,在于它以最平凡的“听雨”行为,叩击生命最本质的命题:我们终其一生在时间中奔跑,却在某个雨天突然发现,答案不在远方的太阳,而在耳边的雨声。诗人以四段式叙事完成了一场精神的修行——从“林中听雨”的天真,到“屋檐逐日”的执念,再到“烹炒岁月”的调和,最终归于“静听宇宙”的澄明。这不仅是个人生命的四重奏,更是一曲关于存在本质的哲学诗篇。雨声教会我们:真正的安宁,不在追逐的终点,而在聆听的此刻;生命的圆满,恰是放下执念,与万物共听一场雨。
曾平波的《听雨》把自己听醉了,听醒了,听明白了,原来人生是一场修行,人生的幸福在于平淡本真,人生的快乐在于成人之美,人生的境界在于放下所有。正如弘一法师所言:心平能愈三千疾,心静可通万事理。世上最好的放生,就是放过自己……
——赏析作者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当代著名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