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轨与战旗:一支游击队的野战军蜕变
铁道游击队后人 张智勇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老父亲正是铁道游击队这支部队打出来的军人。

《铁道游击队》作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鲁南地区一支传奇敌后抗日武装力量的象征,其历史原型、创作背景及文化影响深远而厚重。
历史原型与斗争事迹,真实背景,鲁南军区铁道大队(即铁道游击队)在山东枣庄一带活跃,以津浦铁路、临枣支线为阵地,依托微山湖展开游击战。他们于日军核心区域坚持战斗七年,历经百余次战斗,被日军称为“从天而降的飞虎队”。
经典战术,队员擅长扒火车、截物资,小说中“十指钳住铁棱,险些被卷入车底”的惊险场景,生动再现了他们在铁轨间与敌人周旋的智慧与勇气。
核心人物刘洪,原型为铁道游击队大队长刘金山,小说中他带领队员重建地下武装,与伪装成汉奸的战友王强默契配合。
牺牲精神,作品多次缅怀牺牲的战友,如林忠、鲁汉等,彰显队伍的英勇与悲壮。
文学创作与作者经历,小说《铁道游击队》,作家刘知侠于1954年出版此书,内容基于他1944-1945年两次深入铁道游击队生活的体验,使作品兼具文学性与历史真实性。
经典片段,队员在火车上搏斗的细节,生动再现了游击战的艰险与智慧。
艺术成就,小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被誉为抗战文学典范。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融合山东民歌风格,成为传唱至今的红色经典。
影视改编与文化影响,影视作品1956年电影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刘知侠亲自编剧,被评为当年最受欢迎的国产片之一。
多次翻拍1985年、2005年电视剧版,以及1995年《飞虎队》、2021年《铁道英雄》等,持续引发热潮。社会意义作品通过“刘洪”“王强”等角色,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与智慧,形成“读‘铁道’、忆抗战”的文化现象。
今日纪念(2025年5月12日)今年正值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铁道游击队》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仍通过再版书籍、影视重播等形式广泛传播。其故事提醒后人铭记历史,传承抗战精神。

那天,敌人向我们突围队伍包抄过来,形势万分危急。陈副连长率领加强排顽强阻击,一次次打退敌人的冲锋。但敌人越来越多,火力也越来越猛。陈副连长沉着冷静,指挥我们等到敌人靠近才开火。50米、30米、20米……“打!”随着陈副连长一声令下,机枪、步枪、手榴弹一齐向敌人开火,冲在前面的敌人被消灭在阵地上,其余敌军狼狈逃窜。然而,加强排也有多名同志伤亡,1班长、3班长牺牲,排长也受了重伤。副连长将剩下的同志集中起来,再次动员:“同志们,我们一定要坚守住阵地,让军区机关首长和群众尽快安全通过!”可是,子弹快打光了,手榴弹也所剩无几。“子弹打光了怎么办?”陈副连长问2班长。2班长和战士们齐声回答:“就是用石头砸也要把敌人打回去,任务完不成,决不离开阵地!”面对冲上来的敌人,我们毫不犹豫地展开了肉搏,拼刺刀,用石头砸,把敌人死死拖住。经过1小时激战,加强排完成了阻击任务,只剩下几个同志赶上了大部队,副连长陈胜军壮烈牺牲在阵地上。

从糜山顶突围后,我们又多次遭遇敌人袭击,全体官兵英勇杀敌,拼死保护转移队伍,突破敌人重重包围。特务团遭受很大损失,连长胡安良等一批老队员牺牲,团领导和同志们十分痛惜。胡安良出生入死,屡建奇功,可在掩护大部队突围中,不幸倒在了战场上,成了我们心中永远的痛。随后,党委研究决定,由老队员杜学贵担任7连连长、周庆仁担任4连连长,李德福担任5连指导员。

6月8日凌晨3时,北路队伍越过封锁线到达车辋,敌人发现我军民突围后跟踪追击。8时许,北路大军到达卞庄附近,正要准备早饭时,传来敌人追兵的枪炮声,并遭到敌军机的侦察袭击。后卫部队掩护大队人马前进。到达田营一带的南路队伍也遭到敌人的追击。军区首长决定:两路继续东进,突破沂河,转移滨海解放区,并通知苍山、临沂、邳县的敌后坚持人员同时东撤。傍晚,军区机关到达苍山县卞庄。这里原是三分区专署机关和19团驻地。为了及时与三分区取得联系,转移队伍又连夜赶到小杨庄。已有好几个夜晚没有睡觉了,大家实在疲惫不堪,原想到小杨庄后安安稳稳睡个好觉。不料,天刚麻麻亮,哨兵就发现敌人从东北方向袭来。听到报告,刘金山迅速指挥部队进行阻击,机枪声、小炮声响成一片,另有一股敌人窜到小杨庄只有二、三里的北村,也与警戒部队打响了。经过激战敌人被击退,我们又一次突破了围追堵截。转移队伍沿着沭河东岸向东南方向前进。完成阻击任务后,特务团赶了上来。

队伍暂时停下来休息,刘副团长将情况向军区首长作了汇报。原来在杨庄袭击的敌人是从临沂向卞庄、兰陵方向开进的国民党整编83师一部,途中遭遇后被我军击退。周围敌情很严峻,必须迅速撤离此地。听了团领导的敌情汇报,我们加快行军速度,经磨山、耿墩奔向涌泉。
生死风雪沼泽地上午部队继续东进,向苍山县委所在地傅庄涌泉村前进。从杨庄到涌泉是一片平原,全是黑泥地。历史上,沂蒙山区山洪暴发时,沂河与沭河两河洪水泛滥,形成一片汪洋,大水过后,这一带常年积水,成了危机四伏的沼泽地。为了甩掉敌人的围追堵截,我们不得不走进这片沼泽地。由于连日来行军作战,队伍没有得到休息和补充,更严重的是经常断粮,大家有一顿没一顿的。忍受着饥饿、疲惫的身子,在泥泞中行进。脚下的烂泥很深,陷进去拔出来很费劲,加上身上背着物资和装具,步履更加沉重,负伤和年龄小的同志体力渐渐不支,有的掉队了。看到这种情况,党员和干部们主动帮他们背枪支和背包,首长们也纷纷下马步行,让马驮上东西,一匹马能驮十几个同志的背包。可就在这时,天空不作美,突然乌云密布,紧接刮起了东北风,天空又下起了小雨,紧跟着雨又变成了冰雹和雪,气温骤然下降,狂风裹着雪花、冰雹一个劲地打在脸上,使人疼痛难忍。

六月下大雪,曾经是戏文中传说的故事竟然成了现实。大家对突发极端天气毫无准备,没有防寒衣服和雨具,一下子被砸得受不了,就脱下上衣蒙在头上。这样头和脸是好受些,可是雨水从衣角、裤腿往下直淌,一会全身衣服都湿透了,人冻得够呛。大家只好相互偎依着一起走,但终难抵挡风雨寒冷的袭击。湿透了的衣服和背包越发沉重,加上又累又饿又冷,有的同志实在走不动了,想坐下来休息。可是,一旦坐下来就很难再站起来。军区首长提出“掉队就是牺牲,坚持就是胜利”的口号,要求党员带头坚持,并照顾好老弱病残,扔掉背包只留枪弹,轻装前进,减少牺牲。杜政委和各营连政工干部们不停地宣传鼓动,呼喊着口号,鼓励战士们坚持前行,千万不能停下来。年轻的战士尚难支撑,年龄大的干部和军区文工团的女同志困难就更大了。为了照顾她们,让她们拉着马的笼头、缰绳、尾巴拖着走,一匹马要拖五六个同志。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饲养员王风山,用马拖着好几个女同志前行,而自己落在队伍后面,再也没能走出这片沼泽地。队伍中的村干、民兵,还有许多随军撤退的妇女、儿童更是举步维艰。

近百岁的八路军老父亲
槛外人 2025-5-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