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0日上午,济宁市书画研究会在青华洞道观举行“弘扬传统,墨韵青华”书画交流笔会活动,正值青华洞道观传统庙会之际,参加活动的艺术家有程洪森,王超,杨贵传,吴玉,杨士民,邵华,宁青,张东瀛,李家成,王乃玺,吴广雷等十余位艺术家相聚这座承载千年道文化的隐宗妙真派道观,以笔墨为媒,在古建园林与传统庙会的交融中,奏响传统文化传承的时代乐章。
青华洞道观的历史可追溯至元代,其前身为明代举人王敦临的私家园圃,清代改建为道观后以“乔木森郁、亭台池馆”闻名遐迩。虽历经文革损毁,2003年在任城区鹿鸣山庄异地重建时,严格复原了苏州园林式布局——中轴线贯通大门、重檐亭、纯阳殿,殿后假山内的青华洞供奉太上老君,东西两侧亭台与土地庙相映成趣,松竹银杏间藏有清顺治石碑等历史遗存。这座“世外桃源”,自2009年获评“市级和谐宗教场所”以来,便成为济宁道教文化与自然美学的双重地标。
每当庙会,道观内外人潮涌动,民俗表演、香火祈福与书画雅集交织成独特的文化图景。艺术家们漫步于复建的明清建筑群中,触摸着承载历史记忆的石碑,感受着“天人合一”的道家意境。“青华洞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传统文化的具象表达,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沉浸式的精神场域。”研究会负责人在致辞中表示,选择庙会期间举办笔会,正是希望让高雅艺术走出画室,与民间传统形成对话。
笔会主场地设于纯阳殿东侧回廊,古亭飞檐下,十余张画案一字排开,宣纸铺展,墨香四溢。
艺术家们或独立构思,或交流切磋,在观览道观建筑布局与自然景观后,纷纷以不同艺术形式诠释“墨韵青华”的主题。有人取法假山松竹的劲挺,有人捕捉池水锦鲤的灵动,有人则将纯阳殿的庄重融入笔端,传统水墨、书法与道观的空间美学形成微妙呼应。
期间,艺术家们集体参观了道观藏经阁与历史碑刻,住持扈高枫道长向众人讲解了青华洞“东极青华大帝”信仰与隐宗妙真派的文化内涵。“道教‘清静无为’‘虚实相生’的哲学,与书画艺术的留白、气韵相通相融。”扈道长的解读,让在场者对“艺术与信仰”的关系有了更深体悟。随后,艺术家们与道众、香客及游客互动,现场示范执笔技巧,解答传统书画入门问题,将雅集转化为公众可参与的文化课堂。
艺术家们的创作,近处松竹掩映道观亭台,远处云雾缭绕象征“太乙救苦”的精神意象,主创作品中间留白处由程洪森题跋“道韵墨香,古今同辉”,将个人创作升华为集体对传统文化的致敬。大家的作品兼具山水意境与道文化符号。
作为道观年度传统庙会的重要环节,此次笔会打破了艺术圈层壁垒,让书画艺术回归民间文化土壤。不少参与的市民驻足围观,见证宣纸从素白到丹青的过程,有的家长借机向孩子讲解“文房四宝”,有的游客则用手机记录下艺术家们挥毫的瞬间。“平时只能在美术馆看到的书画创作,今天在庙会里近距离感受,特别有亲切感。”一位本地居民的感慨,道出了活动“接地气”的意义。
笔会尾声,艺术家们将二十余幅个人及集体创作的作品捐赠给道观,部分佳作将长期陈列于纯阳殿、藏经阁等公共空间,成为道观文化展示的新载体。程洪森会长表示,此次活动是“以艺术活化历史建筑,以传统庙会赋能文化传播”的创新实践,既彰显了青华洞作为宗教场所的文化包容性,也为书画艺术注入了更深厚的历史底蕴。
(清风/文 吴玉/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