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野涧(陕西)
敬这浪子身无分文,
却敢把故乡装进行囊
敬他两手空空,
却攥着禅岩寺里烧不完的香。
这一路,背包里装着:
半斤倔强,三钱月光,
和几道结痂的伤。
无人问津的站台,
冷掉的馒头就着北风咽下,
而高楼霓虹,
从不为流浪者亮一盏灯。
他们说:
“人穷莫说理,落魄别入众。”
可我的穷哥们儿,
在漏雨的出租屋里,
用烟头点亮了整片夜空。
待我翻过这座山,
我要把一路的坑洼,
酿成最烈的酒——
敬天,敬地,
敬所有不低头的骨头。
若他日我踏足山巅,
必让那抹红,
染透半壁江湖!
文/陈野涧(陕西)
茶凉了,
杯底躺着几片蜷曲的时光,
像被烫伤的乡愁,
再舒展不开。
哥哥塞给我的绿,
在行囊里渐渐褪色,
成为一封,
永远寄不出的家书。
土灶的余温,
还在指间徘徊,
而翻炒声,
已随烟散去。
茶水渐浅,
倒映的山水越发模糊,
我数着沉底的叶,
一片,两片,
数成离家的年岁。
凉透的,
不止是茶,
还有那句
未说出口的
"带我回家"。
文/陈野涧(陕西)
出租屋的墙太薄
隔壁娃儿在背乘法口诀,
隔开两张结婚证。
你从广场带回的舞步
伴着火柴巷大妈的唢呐,
比病历本上的沉默更轻。
你藏起存折时
用綉着芙蓉花的绢布包,
皱纹里跳出三十年前的酒窝
那时龙门阵摆到三更。
养老金在卡里为零
像玉带河枯水期,
长成不结果的黄桷树。
而护士推走的推车上
轮子碾过消毒水痕迹,
躺着我们没打开的情书
封面还粘着茶馆的茉莉
文/陈野涧(陕西)
藤蔓爬上竹架,
辣椒与茄子挨着,
阳光在叶间,
慢慢熟透。
玉米林半腰高,
撑起青纱帐,
蝉声落进荫凉里,
微微发甜。
老农弯下腰,
菜园也跟着低垂——
他的皱纹里,
滚出圆润的瓜。
泥土沾着绿,
风一吹,轻轻摇晃,
像在说:
这一畦,都是夏天的馈赠。
关于陈野涧的诗歌《老农的菜园》,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田园意象和质朴的语言,展现了农耕生活的诗意与哲理。以下从三个层面展开赏析:
意象与感官描写
诗歌以"藤蔓爬上竹架""辣椒与茄子挨着"等具象画面构建菜园的生机,通过"阳光在叶间/慢慢熟透"的触觉转化,将自然生长过程拟人化。"蝉声落进荫凉里/微微发甜"则通感听觉与味觉,强化夏日田园的沉浸感。泥土"沾着绿"的动态描写,赋予静态景物以生命律动。
人物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老农"弯下腰"时菜园"也跟着低垂"的拟人化处理,暗示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皱纹里"滚出圆润的瓜"的夸张手法,将劳动成果转化为生命力的外化,暗喻耕耘与收获的哲学。结尾"夏天的馈赠"点明主题——农耕文明中人与土地的共生关系。
语言风格与情感基调
全诗采用白描手法,避免华丽辞藻,与乡土主题形成风格统一。短句分行营造节奏感,如"风一吹,轻轻摇晃"的停顿模拟菜叶摇曳的视觉效果。情感表达含蓄而温暖,通过"青纱帐""荫凉"等意象传递对朴素生活的珍视,体现现代人对传统农耕美学的回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