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乙巳大树堂冯子孙慈溪寻根南山祭祖
(平水韵/藏头诗)
文/冯联清、诗/冯志清
2025年5月10日至11日,浙江“千年慈溪大树堂冯”名下传人、冯国荣/余云香夫妇的6个子女及冯志清的儿孙,三代一行14人,在志清/鸣雷父子的精心安排下,在大姐冯迎珠与大哥冯益清的带领下,利用“乙已母亲节”开展了一次主题为“寻根慈溪,祭祖南山”的赴浙江慈溪和杭州南山的活动。
5月10日上午7时15分,由吴小年驾驶的15座中客车,驶入冯志清家所在的田东路华南公寓,接上益清、岳清、志清一家,前往田林亲家苑接上迎珠、迎春一家,又在贵都路今天花园接上联清一家,加鸣字辈、轩字辈代表晓敏、鸣雷和轩仪,共三代14人(唯憾,缺建清夫妇因照顾九秩岳母请假),乘初夏晴暖微风,沿沪杭高速,经浙江嘉兴海盐枢纽,转沈海高速,跨越全长3600米双向6车道“杭州湾跨海大桥、穿越全发2360米石子山隧道。于中午11时,我们的车抵达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古城(简称慈城)。
据介绍,慈溪的旧称是句章县,设立于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句章县更名为慈溪县,县治迁至慈城古城,此后名称沿用至今。慈溪古城是江南地区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县城,是中国民族优秀建筑文化遗产和旅游目的地。慈城古县城拥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城内文物古迹众多,历史遗迹丰厚,拥有国家省市区四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家。同时,慈城还是一块人杰地灵的沃土,历代共出进士519人,素有“天下第一进士城”之誉。
可以说慈溪古城这座古城,每一块飞瓦和石砖下都埋藏着久远的故事。这座千年古镇里,也走出了一个深厚的千年望族一一“大树堂冯”,其始祖为东汉冯异(?-公元34年),字公孙,汉族,颍川父城(今河南省宝丰县东)人,东汉开国名将、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第七位。冯异原为新朝颍川郡掾,后归顺刘秀,随之征战,大破赤眉、平定关中。协助刘秀建立东汉屡立战功。因居功不傲,评功时常躲在大树后,被汉武帝刘秀赐“大树将军”。刘秀称帝后,冯异被封为征西大将军、阳夏侯。唐开元廿六年前的句章大树堂冯氏,是浙东历史上家族年代最久、人口最兴旺、文化最丰富的巨族之一。其后人于宋代起多产历代朝廷文武高官,并在句章(现慈溪宁波)兴建扩建慈溪“大树堂冯宅”。千百年来,“慈溪大树堂冯”又被誉称为慈溪“一个家族半座城”。明清民国时期又盛产商贾名流,及至我父亲冯国荣的生父冯菊洲先生为上海南京路与河南路著名连锁杨庆和银楼任“阿大”(即总经理)。
千百年来,慈城冯氏在慈城家园一直存在着个体或一家支脉的流动,近代也有许多人针对慈城冯氏近代的迁徙、创业,以及他们在故乡、异乡的生活情景整理成各种书稿资料。冯氏族人也参与了这些资料的整理,许多人通过口述,凝结成了一部慈城冯氏的百年家族史。这些史料记录,如今也成了百年慈城的珍贵记忆。到近现代,又涌现出周信芳、冯骥才等一大批名人名家。慈城古县城东、西、北三面环山,南临慈江。“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整个古城格局方正,纵横街巷平直规整,呈“井”字型交错,“一街一河双棋盘”备受专家赞赏,称之为“中国传统县城的典型代表”。
5月10日中午,我们到达慈溪古城的第一站就是在“城南旧事”园区里的阿强饭店吃饭。饭后,我们就到了慈城太阳殿路上的至今尚有30000平方米历代古建筑、已被国务院立碑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一慈城古建筑群一一“冯宅”老宅参观寻根。
当我们作为“千年慈溪大树堂冯”上海传人冯公国荣/余云香“膝下祖孙三代”代表,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了这个保存很好的古建筑群院落。我们想起家父冯公国荣和妈妈余云香曾经多次说过,我们“千年慈溪大树堂冯”祖先就生活在这座巨大的深宅大院里。特别是我们的近代祖先冯公小赢高祖、冯公福基曾祖和冯公菊洲爷爷等先人在慈溪古城里的依然还是很有话语权的人。清未民初在慈城里还存有“慈溪知县一颗印,不如冯家太公一封信”的说法。2025年初,由旅美华人朋友找到并转来的,我们嫡亲阿爷冯菊洲先生当年在慈溪古城公园拍的照片,还记录着他当年的风采。
如今,在“慈溪大树堂冯”冯宅老宅里,我们仔细地观看保存完好的,有五层的徽派“防火马头墙”、探访了冯家大院里典藏的名贵家具、字画和图片。尤其是介绍到,当年冯家先辈将苦创业、在京城为官的往事。从现存的宅基建制和明清家具和陈设来看,我可以断定,我们的祖先当年创下的基业是何等的壮阔?在深深的院落里,我们看着蓝天白云下,历经漫长历史的洗礼,这座令世人惊叹的院落依然闪耀着无与伦比的优秀与不凡。我们为能够成为他们的后代而骄傲,同时,也引发了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如何续写我们冯家辉煌的思考。我们拿着写有“寻根慈溪,祭祖南山”字样的“活动主题”横幅拍照留影,我们对冯家祖先先前的艰苦创业以及所取得的伟业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出了“冯宅”大门,我们沿着太阳殿路向东而行。我们看到慈溪当地政府为古代慈溪大树堂冯三位名人竖立高大而栩栩如生的铜人,背靠“冯宅”,面向东南慈溪古城护图,张开宏图,指点江山……;当我们祖孙三代的沿着围“冯宅”而流淌不息的溪水,坐在沿溪而建的石条凳,静静地观看者对岸人家,看着斑驳的慈溪古城墙,眺望着飞度的白云,听着潺潺流水的身声音,闻着“墙上花卉”绽放独特香味,我们不禁为我们的祖先留下的基业而深感自豪!
下午,我们下塌于余姚开元名庭酒店稍事休息。夜里,我们驱车到余姚市中心的宴府私房菜饭店吃饭并合影。晚上,我们与大姐打牌娱乐。
5月11日8点30分,我们驱车向杭州进发。上午10点许,我们就来到了位于波涛迭起的钱塘江 北岸、千年古刹六和塔以东、景如天堂的西子湖之南、道教圣地玉皇山和八卦田南宋古都以西一一杭州南山白云路上的漫山青葱的“南山陵园”,祭拜我们亲爱的已故刚满40年的爸爸冯国荣和前年2022年中秋节以98岁高龄、晚年长达36年“无病无病无医”记录保执者妈妈余云香居士。当我们肃立在亲爱的爸爸和妈妈在长眠的风水宝地前,大姐冯迎珠说,昨夜自己还梦见了妈妈,只是相顾而无言。我们分别在爸爸妈妈和爸爸的生前好友刘百年先生夫妇的墓前,敬献鲜花、供奉香烛和贡品,寄托我们对父母及其生前好友伯伯的无限思念,我们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表示深深的感激。此时,长外甥女王晓敏抚摸着外公外婆的同穴墓碑,回想起外公外婆慈祥的面容和对她无微不至的关怀而泣不成声。之后我们在爸妈的墓碑前和墓地下侧的亭子里合影留念。
下山后,我们就在离开墓地不远处的八卦田方家厨房酒店就餐。归途中,大姐深情地对我们说,作为“千年慈溪大树堂冯”的后人“同胞团结和健康长寿是我们对爸妈的最好回报,也是我们同胞友好相处的终极目标”。大姐的话既中肯又充满着对我们每一个同胞的深情和期望。这次活动得以圆满完成,得益于志清父子的精心安排,得益于好友吴小年的热情驾车接送。这次活动,唯一的遗憾就是七弟冯建清因夫妇照顾九秩岳母而缺席。
一一冯联清2025年5月11日母亲节
【附】:六弟志清夫妇,为此次携儿鸣雷和正读小学二年级的孙女轩仪,首次全家三代“乙巳大树堂冯子孙慈溪寻根南山祭祖”而动情,特吟《七律》藏头诗为评为纪。
【慈】爱渊源五月妍,
【溪】流本未万年宣。
【寻】踪觅迹冯家谱,
【根】缠吟诗大树传。
【南】寿云香金禄地,
【山】宁水长国荣天。
【祭】容笑貌梵音绕,
【祖】荫清鸣轩孝贤。
一一2025年5月12日家事诗评
作者简介:
文/冯联清,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插过队务农、企业务过工,自学中英文考取公务员,多年从事上海市街道和区委科级㝉传与法务干部,喜欢文学、书法、和社会新闻与史料写作,作品广泛见诸于上海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科技报、上海老年报、法制报等。
诗/冯志清,男,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在职工商管理硕士,高级政工师、经济师,化工企业多年公司党 委书 记、董事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上海诗词学会会员。曾兼任:中国化工政研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报社记协特约记者兼顾问、中国化学试剂工业协会第5~7届副理事长、上海市职工政研会理事兼特约研究员、中国化工文化艺术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作家协会第1~3届副主席和1~4届理事、顾问;中国文学艺术联盟签约作家、上海诗社会员、冰心文化传媒网顾问、《2019年中国诗歌大典》副主编、2020年《古韵新风》第一册常务副总编、2023年《古韵新吟》执行主编、2025年《古韵新声》执行主编、上海诗社行政社长、上海新诗社副总编、天下诗词文学时事评论员。1983年起,有各种论文、报告文学、散文、诗词在中央、部、直辖市等媒体发表或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