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连载(四)
作者:张坚
土洞村赋
土洞村居嵕山之南,渭塬之北。依泔水得滋润,荫昭陵而毓秀,泽帝都乎灵气。古土生辉,得天独厚。
先祖慧眼,择此而居。村北寺院,历史久远,千年古柏,苍劲翠朴,三搂不及,柏中孕槐,婀娜多姿。立有古会,四月初十,年年煕攘,延续至今。贞观年间,田氏居此,紫荆恋叶,三百余口,战乱灾荒,几近绝户。直至洪武,张杨及汤,三姓迁入,择河崖边,凿洞而居,村名土洞。三姓非同,人脉相通,守望互助,世代繁衍。异地单户,时有迁入。今户七百,人众三千,分为八组。古时河道,遍生垂柳,明廷屯兵,又曰屯柳村。先祖广植枣林,春花秋实,美不胜收,周边居民,赞称枣林之村。沧桑变化,村址三迁,遂分成四,曰:东堡、西堡、南堡、围墙。
村之地势,南高北低,每遇骤雨,洪水喧泻,为害颇深。先祖曝霜露,斩荆棘,平土筑堤,修池开渠,排洪入河,根绝水患。使六十顷贫瘠之土,成膏腴之地。今所耕之田,实为先祖血汗之铸就也。
放眼村东,大唐御路,贯通南北,皇室国戚,昭陵祭祖,威威仪仗,必经于此。回首村南,丝绸古道,驼铃叮当,远去西域,贯通古今。故先祖纳八方之瑞气,汇四海之雅量,成淳朴刚毅之民风,建兴隆祥和之村,为保所乡府设地,管辖五村,成文化教育、社会活动之中心。
土洞世代,尊圣人之训,耕读相承,然不墨规,高瞻远瞩,古立私塾,今建学堂,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民国之前,文秀才俊,曾其有之。解放之后,负芨求学入高等学府者,不可胜数;蟾宫折桂,出国留学,不乏其人;涉足各行各业,建树颇丰者众矣。
村史千年,苦难频多。以民国十八年为甚,大旱三年,六料无收,飞蝗肆虐,瘟疫横行,饿殍载道,亡者数百,外出逃难者,百户之多,其情凄惨。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日寇侵华,匪乱纷起,民无宁日。共产党人,举旗革命,高洁之士,云集响应。张世凯青年从戎,武装斗争,二十余载,屡建功勋。杨居智返乡,秘密发动,数十勇士,围攻县城,参与“交农”暴动,声震四方。张吉昌受命,筹建党的地下组织,张侃、杨正芳十余志士,积极入党,建立支部,发动群众,与敌斗争,为民族解放,做出贡献。
共和肇造,百废待兴。土洞干群,应党之召,立愚公之志,建美好家园,历七十春秋,村有五分五合之变,然同舟共济之衷心不改。乡村建设,成绩斐然,屡获殊荣。六十年代,支书德胜、主任崇琪,赴省进京,名声远扬。三年困难,村人缩食,调粮外援,三四万斤,义薄云天。改革开放,与时俱进;惠民政策,耕权到户;大兴果业,广开财路;旅游增收,经济腾飞。
村之迅猛发展,得益于杨丰收、张继荣、张云飞等诸多乡贤的鼎力相助。他们奉职国事,情系桑梓,劳神垫资,跑项目,争资金,舖村路,装路灯,建广场,筑文楼,造福乡民。
今非昔比,家乡巨变:旱塬变水田,果林茂成荫;人作变机耕,茅屋变新楼;街道全硬化,路灯夜如昼;人饮自来水,小车进农家;旅游路穿村,大桥通南北;连接互联网,汇通千万家;文化大广场,土洞一靓点。
今逢盛世,土洞人更应不负韶华,逐梦中国,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续写华章。建功业于今生,留芳名于后世。
2020年6月1日
作者简介:
张 坚,礼泉县西张堡镇土洞村人,1937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55年5月参加工作,1997年12月退休。先后在乡政府、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县革委会生产组、山区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区划办、农村改革试验办等部门及建陵公社任职工作。当选过县党代表、人大代表、第五届县委候补委员。在岗期间,贯以清正勤奋,忠党敬业,求真务实,不鹜虚声。退休后,本色不改,勤劳不息,建园务果,看书习文,所著《心路历程》《乡土情》两本书被连载发表在全国《都市头条》网络平台,可百度查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