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艺漫谭
✤ 骨血深处的诗行
——对永恒母性的诗性解读
□ AI评诗
在人类文明的浩瀚星河中,母爱始终是最璀璨的星辰之一,无数诗人以笔墨为舟,试图横渡这片深邃的情感海洋。桑恒昌的《母亲》,宛如一首镌刻在时光深处的生命诗章,以深沉内敛的笔触,含蓄而诗意地勾勒出母性的崇高与伟大,在有限的文字空间里,构筑起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
序诗以一种近乎哲学思辨的口吻,从全球视角切入“妈妈”这一称谓。“全世界八十亿人口/五千六百多种语言/惟有这个词语/不需要翻译”,诗人以宏大的数字与语言体系为背景,凸显“妈妈”一词的普世性。这看似简单的陈述,实则暗含着对人类情感共性的深刻洞察,将母性置于超越一切文化与语言隔阂的至高位置,为全诗奠定了深沉而庄重的基调。
正文部分,诗人以极具张力的意象,如“用心和肝胆/筑起爱的长城”,将无形的母爱转化为坚不可摧的实体,长城的雄浑与母爱相融合,展现出母爱的厚重与坚韧。“踏着自己的骨节/一步步行走人间”,这一充满痛感与悲壮的意象,生动地描绘出母亲在人生道路上的艰难跋涉,每一步都伴随着自我的牺牲,却又坚定地向前迈进。“肩背虽然有些单薄/能为天地分担伤疼”,通过矛盾与反差的表述,深刻揭示了母性力量的神奇与伟大,柔弱的外在与强大的精神内核形成鲜明对比,使母爱的光辉在这种碰撞中愈发耀眼。这些意象的运用,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以质朴而深邃的语言,直抵人心最柔软的角落。
跋文中引用的“母亲永远是诗歌的母题”,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诗歌更深层次的意蕴之门。它不仅是对诗歌创作传统的致敬,更是对母性在文学领域中永恒地位的肯定。桑恒昌的《母亲》,正是在这一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独特的创新与突破,以其细腻而深刻的笔触,赋予母性主题新的内涵与生命力。
整首诗在艺术表现上,采用简洁明快的短句,节奏紧凑而富有韵律,情感的抒发如涓涓细流,缓缓浸润读者的心田。诗人摒弃了直白的抒情方式,而是通过意象的组合与意境的营造,让读者在字里行间去感受母爱的深沉与伟大。这种含蓄内敛的表达方式,如同中国传统水墨画中的留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使诗歌的韵味更加悠长。
桑恒昌的《母亲》,是一首关于母性的赞歌,更是一首关于生命、爱与奉献的史诗。它以深沉内敛的情感、含蓄诗意的表达,在骨血深处书写下永恒的诗行,让我们在品读的过程中,重新审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感受到心灵的震撼与情感的共鸣。这首诗必将在诗歌的历史长河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成为母性主题创作中的经典之作。
█ 附 桑恒昌老师原创作品
✦ 母 亲
□ 桑恒昌(山东)
▲ 序 诗
妈 妈
全世界八十亿人口
五千六百多种语言
惟有这个词语
不需要翻译
▲ 正 文
用心和肝胆
筑起爱的长城
踏着自己的骨节
一步步行走人间
肩背虽然有些单薄
能为天地分担伤疼
她就是你我他们
魂魄成佛的母亲
▲ 跋 文
许家波说
母亲永远是诗歌的母题
❂ 诗人简介:
桑恒昌是中国大陆著名诗人,山东德州市武城人,1941年出生。1961年高中毕业后被保送到军事学院深造,1967年毕业于空军雷达学院。1963年发表处女作《幸福的时刻》,获全军文艺汇演作品二等奖。退役后历任《山东文学》诗歌编辑、《黄河诗报》社长兼主编。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诗歌学会副秘书长、国际华文诗人笔会理事,现任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出版中文诗集21部,部分作品有《低垂的太阳》《桑恒昌抒情诗选》《爱之痛》《桑恒昌怀亲诗集》等。有270多首(次)诗作被翻译成英、法、德、韩、越文发表,并在国外结集出版。桑恒昌以怀亲诗饮誉诗坛,其怀亲诗创造了独特的艺术价值,被评价为“创造了一个世界第一”。《山东文学通史》称他为山东诗坛第三代的代表,是探索新诗意象化而卓然有成的一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