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人元德秀
宋今声
元德秀(约695-约754),字紫芝,唐代河南人,世居山西太原,后移居河南陆浑(今河南嵩县),诗人。他是后魏昭成皇帝孙常山王遵的后裔,鲜卑族,原姓拓跋,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始易姓为“元”。父亲是延州刺史,在他身上,深深体现了道家思想的烙印。
元德秀性格淳朴耿介,李华在《元鲁山墓竭铭(并序)》中称他“《大易》之易简,黄老之清净,惟公备焉”,宰相“房馆每见德秀,叹息曰: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
《新唐书·卓行》列传第一百一十九载:“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性格淳厚,衣着简单。少年丧父,事母孝,举进士,不忍离开母亲赴任,最后身背母亲入京师。为官以后母亡,在母亲墓侧结庐而居,‘食不盐酪,藉无茵席’,守孝三年以后,以穷苦境况调任南和尉,期间有惠政。之后擢补龙武军录事参军”。
元德秀没有结过婚,抚养哥哥留下的儿子如亲子,侄子成人后还为他娶了媳妇。元德秀在升任鲁山令之前,还摔伤了腿,行走艰难。所得奉禄,全部施舍给孤遗者。家贫度日艰难困苦,时而酒后弹琴自娱。
天宝13年元德秀去世时,家里只有一个枕头、一双旧鞋和一只破葫芦瓢。他的好友乔潭把他埋葬了。他的族弟元结在坟墓前哭得死去活来,在场的人劝慰说:“人都死了,何必这么伤心呢?”
元结哭诉道:“你们哪里知道我的哥哥呀?哥哥小时候失去了父亲,没有了生活依靠,也没有学到养身技术。老年无亲,死后家无余财。一生没有特别嗜好和不道德行为。‘生六十年未尝识女色’、家无锦绣,未尝因为困难而求告于人,对上无媚羡之态;未尝有十亩之地、十尺之舍、十岁之僮,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没吃一顿五味俱全的酒饭。”元结哭诉至此,说:“怀念哥哥,使我永远牢记远离荒淫、贪佞,不与绮纨粱肉之徒结交。”
后来欧阳修看见了元德秀的生平事迹以后,十分感慨,称赞道:“其志凛凛,与秋霜争严,真丈夫哉!”如果有机会到南京小苍山随园旅游,人们会看到这样一副对联:“廉吏可为,鲁山四面墙垣少;达人知足,陶令归来岁月多。”对联的上联称赞的就是元德秀。
元德秀为官一世,最后落得“光身来、光身去”,身前穷苦潦倒,死后流芳百世,堪称千古奇人。
2025年5月12日
作者简介
宋今声,笔名沙岭樵,现为双辽市书友协会秘书长,中华辞赋社会员,中国法学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