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林
我的小姨娘家,住在河北。我们每次要去她家,不是说去小姨娘家,而是说去河北。这好像是约定成了习惯的说法,别人是不会明白。
我的童年记忆里,时常跟着我妈去河北玩,也就是小姨娘家。
我的家,自然是住在河南。这里的河北、河南,是隔着一条大河的南北,并非我国行政划分地域中的省份。
这条河叫里运河。传说这条河流很久远、很久远,有几个世纪的记载。当初河流叫作清江浦河,是一位既懂水利又能治水的漕运总兵官陈瑄,开凿的一条漕运的河流。
里运河的源头是清口的那片水域。连通的是扬州的邗沟,从而成了大运河中的一段繁荣的河流。
我们淮安的里运河,实际上叫小里运河,也就是陈瑄开凿的清江浦河。大里运河,是大运河流经淮阴至扬州的这一段。它上接中运河,下连江南运河。
里运河从我家门前的河堆下流过,每次我要去河北的小姨娘家,都是从大闸口东边南岸的翻水闸处的渡口,坐船过去。靠近淮阴肉联厂那块。
这里的水渡口,木船算是比较大的一个地方。不仅渡人,而且空平板车、在两岸上工作的人,也会图路近,从渡口过河。
河北坡上的河堆,从渡口这里朝东去是一条荒路,人烟稀少。从这里往西而去,就开始热闹了,河堆两边都是房屋相连的居家户人家。路面也是铺着的条石板。传说这条路是“十里长街 〞中的东段,老百姓习惯叫它是 “东长街”。
我的小姨娘家,从渡口上堆后,随即又要下北边的堆坡,要在田梗间的小路上走过,然后来到宽些的土路,往北边走过一段距离,才见到有人家的房子。小姨娘家住在路边口,院门朝西。这地方听大人称呼叫 “小市口〞,是有些斜的四叉路口,不远处还竖着电线杆子,往北走是去仁慈医院的。
我有时从小姨娘家回来,从荒野的的小土路,上到了东长街,为了省下过渡口的船钱,我会看着街两边的房屋,一直向西边走边玩。到了越河闸的那块,东长街就到头了。再走过大闸口桥,就转回一圈到了河南岸边上的轮埠路。到了轮埠路上,走五、六分钟就是我家住的堆下小街,桥南街。
东长街和桥南街一样,都是石板铺的路面。唯一有些不同的,桥南街上有酱油店、机面条店以外,就是一条街的墙面贴满裱糊的骨子。而东长街比桥南街长很多,街上除了有店铺外,还有一处是我妈妈喜欢的豆腐坊。能去那里买到豆腐和豆腐干子,回来弄成菜吃,是一种无尚的快乐。
我走在东长街上,是要在路过街上的一处转弯里边的地方,停留下来玩一玩的。这儿一住户人家门外,有一口井很叫人好奇,名称叫 “娃娃井〞,而且井口高出地面很高,其上面每次看到,都盖着盖子,它能当大板凳坐了。传说娃娃井水很深,连通着东海龙宫,井底住着个穿红肚兜的娃娃。
这个井底的娃娃,听说哟是一条鲤鱼化身变出来的。鲤鱼为了报恩,每天半夜里都会变成娃娃,从井底上来,给老人磨豆腐,黎明之前就消失不见身影了。
有一天夜里,想搞明白的老头老奶奶轮流守在窗户里,望向外边,看给他们家磨豆腐的是什么人?子时过后,一道银光闪动,就现身出一个小娃娃的影子,在磨着豆腐。老公俩人惊讶不已,欲出去看个仔细。哪知房门刚有响声,娃娃又银光一闪,飞落向井口。老人跟到井口,哪看见什么娃娃,月光映照的水中,分明是他们舍不得吃而放养的鲤鱼。
从此,这口土井就被老公俩叫做“娃娃井”了。
我每次路过娃娃井,都好奇地围在高出地面板凳高的圆石头井口,想窥探井盖下,会变成娃娃的鲤鱼,真的能有小孩子大吗?但是,大白天的井盖里却是一片乌漆麻黑。
后来小姨娘家不在小市口住了,搬家到了黄河新村。从此,我就不曾再从渡口过河了,那条东长街也很少走了。
多少年后,我的女儿大学毕业来到了老坝口幼儿园当老师。我在那地方,又见到了 “娃娃井”。
几十年的世事变迁,东长街已不复存在,现在是繁华的美食街,优美的古迹景点。令人驻足观赏的的是那亲切古老的娃娃井上面,建有了一个亭子,其前边还立有碑文。
相传建于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井身为砖砌结构,上小下大。井圈青石质地,呈圆形,高0.6米,壁厚0.1米,口径0.43米。外壁竖刻“娃娃井”三字。井深10米,四季有水,且水位较高。2006年老坝口小学筹资修建井亭,并整治周边环境,对娃娃井实施有效保护。2006年6月,娃娃井被淮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听说这是时任清河区的区长,叫来主政城建的局长,到现场办公,落实了娃娃井的古迹抢救保护工作。从而才有了里运河文化长廊里的,一处古老的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