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陶土万年情
路边
一、采土城雕
采土城雕在茅庵山。宜兴的茅庵山不大,以致她的芳名已经被现在的年轻人遗忘。老年人谈起她的话题,也往往只落在她的南麓有过一座永宁庵。永宁庵是丁山唯一的造缸先师陶朱公独享庙,同时也是丁山缸业会所的所在地。茅庵山东面是黄龙山,西面是青龙山,两山均不高大。南北直线走向三、四里,东西直线走向,两山加起来也只有十余里。茅庵山夹在中间,方圆只有里许。
1960年,上海警备区在青龙山北面建造水泥厂(1963年改名为宜兴水泥厂),一条石子马路从茅庵山南面的镇上过来,破峰而过直达厂区。修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并于前几年拓宽的陶都路,终于把原来的马路连同整个茅庵山一起铲平。路西修建了一面可以停车、可以散步、可以观光的休闲广场,采土城雕就在广场上。
采土城雕占地几十个平方米,它既艺术地定格了一段远去的历史,更凝固了我们千万年的陶土情思。六名工人在开山劈石,扒取石下陶土,其中一人正吃力地用独轮车把两筐陶土运走。在城雕的一侧,写有“紫砂之源”四个大字,它在无声地告诉人们,紫砂泥就是这么开采的。紫砂泥是甲泥的一种,甲泥又仅仅是陶土的一种(近年也有人譬如朱泽伟等把紫砂泥从甲泥中分出来单列的)。但曾经当过采土工的我却深深知道,真正的陶土开采,要比城雕上表现的辛苦得多,而且绝对是高危作业行当。
二、宜兴陶土,源远流长
远古时代,人们也是从森林大火的残迹中偶然发现被火烧过的泥土特别坚硬,于是有意为之,以成什物器具,这是广义陶瓷的起源。但很快人们又发现,泥土和泥土并不一样,山地土和沃野土不一样,黏性土和刚性土不一样。耐温愈高的泥土,烧成后也就愈坚硬耐用。经过数以万年的删选,也就是大约一二万年前,今天意义上的无机矿物岩陶土终于被发现。宜兴之所以成为天下陶都,就是因为宜兴及宜兴周边地区拥有极为丰富的陶土矿藏。这是上苍对勤劳的宜兴人民特别眷顾。宜兴陶土按其性质、性能和颜色,习惯上分为甲泥(或说夹泥)、白泥和嫩泥三大类。甲泥和白泥约成型于四亿年前的泥盆纪时代,属于风化岩。后经石炭纪沉入深海,受水成岩堆积挤压而逐步石化而成。嫩泥约成型于三亿年前的二叠纪时代,也属于风化岩,上覆后来的冲击层尘土而被慢慢埋于地下。
宜兴陶土的开采可以追溯到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起初人们是在地壳变动而造成的山体断裂裂面部分,耙取一些裸露在外的陶土。随着开采量的加大,逐渐向纵深发展。直到1949年前的民国时期,开采手段仍然极为原始,主要依靠铁釺、锄头撬戳挖锄和扁担、畚箕挑运。陶土开采根据其矿藏位置一般采用明宕和暗宕两种方式。明宕就是矿体比较浅显,只要稍许扒开表面堆积层即可挖掘的一种露天作业矿场,譬如过去的一些嫩泥矿。暗宕则是必须深入山体中间才能挖掘的一种洞穴式作业矿场,甲泥基本上是暗宕开采。采土城雕表现的这种挖掘方式并不多见,只有如黄龙山因暗宕建䃠用石的石矿开采中遇到的薄层甲泥开采。暗宕又有柱式支撑和䃠式支撑两种,丁山南端的白泥,主要就采用柱式支撑掘进开采。
三、嫩泥
陶土在制作坯件时,并不是单一使用的,而是根据多种泥料的性质特点进行拼合使用,以利达到烧成后的最佳效果,嫩泥便是制坯中的主要黏性泥料。
嫩泥矿体接近地表,适宜露天开采,过去当地农民都自采自卖,以补贴家用。但嫩泥矿在新中国勘探队勘探前一直较少,所以嫩泥长期处于紧缺状态。1955年宜兴成立采矿公司,开始接管宕口,嫩泥主产地西山前建立西山采矿场。1958年该场归属陶瓷公司丁山采矿厂,并改名为西山工段。1966年丁山采矿厂改名为宜兴陶瓷公司原料总厂,西山工段改名为群力工段。1968年建成的五号井工作面上有回车场和装车台,汽车可直达宕口运输。1974年,六号井开始引进履带式挖掘机进行作业。我作为建设工段的非正式工,曾于1976年支援参加过该工段香山矿的突击大会战劳动。
四、白泥
白泥沙性好,是小件陶器的主要拼合泥料。白泥夹藏于石英砂岩中,矿体厚度一般为二至三米,最高处有七米,而最薄处仅三五十公分,倾角十至二十度。简单地说,白泥大多在上下石板皮中间。1949年前多作为家庭式副业开采,在半山腰的宕口砌几道黄石䃠,往里便边开采边用独石柱两边支撑,形成坑道推进。有名的有扇子宕、黄石宕、北大宕等。大槽坞有个宕口,顶板高只有七十公分,人在里边根本不能站立,所以称”爬爬宕”。宜兴采矿公司成立后接管并改造原有宕口,开始逐步采用电钻打眼和火药爆破掘进。1960年从堆场到河埠又建了八百米单轨小铁路,用绞车牵引,一次可承载十辆矿车。
七十年代初,我在丁山汤渡小学,放暑假时跟着工人们穿行弯弯曲曲的灌木丛羊肠小道上山,曾纳闷白泥如何下山呢?原来他们从采矿公司接管起就建造了毛竹溜槽,使白泥直接从宕口溜到山下堆场,减轻挑担下山的劳役。而我上去看到的建于1961年的一号井坑道,更是使人刮目相看,它竟凌空飞架两道长约百多米的铁索,各挂一只铁斗。待坑道里推出来的小板车中白泥装满铁斗时,松动手刹,装有半吨多白泥的铁斗便滑向山下。由于两索串联,另一在山下的空斗被同时牵引上山。当满斗前端碰杆撞到山下立柱时,斗底脱落,白泥卸下,底盖在弹簧力作用下自动回复,如此两斗往复作业,无需电力。初建时据说引得周围村民都来看稀奇,着实热闹了一阵。
1958年,白泥主产地洑东成立白泥采矿厂,归属宜兴陶瓷公司。1966年归属陶瓷公司原料总厂,1972年改名为厂属白泥工段。
五、甲泥
甲泥刚性好,是缸类大件陶器制坯中的骨力泥料。相对来说,甲泥矿藏比较丰富,又是用旧不用新,不是一挖出来就能卖掉的,所以需要一定的资金积压。泥矿上有句话叫嫩泥散户多,白泥家庭多,甲泥作坊多。早在明清时期,甲泥就出现了雇工作坊式开采。宕主或宕主请来的大长头(就是上手师傅或大伙计),他们凭经验在矿体露头处掘井,用黄石砌成高一米七左右、宽一米左右的拱形䃠洞,一边采泥,一边䃠䃠相依推进。宜兴采矿公司成立后,全面接管了黄龙山矿区十五个宕口。1958年归属丁山采矿厂后,矿区改名为黄龙工段,并先行改造红旗宕,定名为一号井。
一号井坑道高二米,宽一米五,每䃠推进五、六十公分。甲泥由小板车从采掘面运至井口,倒入矿斗。矿斗下部装有可行走在斜铺铁轨上的滚筒,经绞车牵引。矿斗被提升出井外,于是甲泥倾倒在堆场待运。1965年改名为建设工段后建造的二号井,坑道高宽各二米二,标深十余米。井下建有四十平方米的休息室,二十平方米的水泵间,蓄水仓容量达六十立方米。绞车牵引的翻斗矿车双轨道斜坡两上两下,井底平面轨道直达数百米远的采掘面,井上轨道直通河埠。而70年代建于茅庵山南麓的四号井,80年代进行二期工程时,更是将采掘标深开拓到八十米下的山腹之中。
我于1975年11月上矿工作,先是在四号石班和二号石班,后来到二号井做放车工。放车工负责跟车将牵引上来的矿车顺着铁轨滑放至河埠,并掀翻矿斗把甲泥卸在泥仓里,再把矿车推至井口。期间偶尔也在二号井和四号井井底推过矿车挖过泥,因是学生工,不是主劳力,所以只是偶尔而已。学生工是当时年龄不够正式分配工作而在家长单位临时就业的工人,月薪十五元,有节假日休息,并有工种粮票18斤发放(1976年夏改为临时工,日薪六角,取消补粮)。
六、做宕佬,解放前后两重天
自古以来,陶土有富贵土之称,特别是甲泥类紫砂泥,它所烧制的举世独特紫砂壶竟能与黄金比价。但自古以来,宜兴的陶土矿工从来就没富过,更谈不上贵了。他们被人鄙视地称为做宕佬,长年累月风里来雨里去,把陶土一担一担从矿里挖出来,再从山上挑到山下。辛苦就不说了,还有极大的危险性,人身伤害事故时有发生。1932年,黄龙山南端有个坑道倒塌,一次就压死了六名矿工。
丁山几乎所有的陶土矿井,边上都筑有一二个平方米的小房子,供奉土地神龛。矿工每日进出矿井挖土,都要在神龛前上香祈祷,以求平安。谈吐过话,也忌讳带有不吉利的敏感词汇,特别是开工前。譬如说时间,应说某时某分,而不能说某时某刻。因为“刻”与“克”同音,宜兴话的“克”就是“压”的意思,做宕佬时时有朝不保夕的忧虑。而且那时的坑道以油盏照明,阴暗潮湿,烟灰弥漫,工作条件极为恶劣,雇工多患有砂眼矽肺,就是不出事故也是疾病缠身。另外,还有女人不许入井的规矩,以免带来阴气晦气等等,讲究不一而足,但讲究丝毫未见给矿工带来境遇好转。1949年后,国家对陶土矿井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采用了机械抽水和机械通风,电力照明和电力钻掘等现代化技术和设施,大大改善了工作环境,提高了安全系数。矿工们配备了工作服、安全帽和高帮矿靴等劳保用品。每人每月还发放半斤食油,一斤食糖和两斤鲜肉(当时这些都是计划物资,花钱也买不着的),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陶业矿工的关怀。破除迷信后的矿工,露出了阳光般的笑脸。井下不但有女工,甚至还有三八妇女掘井班(四号井妇女班还是省级先进集体呢)。当然,由于行业性质的特殊性,偶尔的工伤事故也是难免的,我的邻居吴正初老人,就是因井下受伤而被高位截肢的,出院后,一直享受着国家的工伤待遇。
七、封山限采
上世纪末,国营陶矿被解体后,私营经济开始进军采泥行业,由于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等大型机械的介入,许多矿场采用了露天开采方式(譬如南山矿等)。他们会直接掀翻整个山皮而挖取内脏陶土,一个月的产量就超过了过去封建王朝时代一百年的产量。如此骇人的向大自然榨取资源,终于引来有识之士的大声疾呼,市政府终于不得不出台了调整产业结构和限制陶矿开采的政策法规。唱出了“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请留下一口饭来”的和谐之声。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