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连载(二)
我们的父亲
文 / 张作正 张国林 张博文
父亲这个称谓神圣而伟大。父亲是人们生身立世、至高无尚的亲人。有了父母的养育,才有多姿多彩、幸福美满的人生。我们的父亲是一位正直善良、勤奋朴实、和蔼可亲、有德有识的人。也是一位有着66年党龄、18岁就参加工作的老干部。他一生平凡而不庸俗,对党和人民事业无限忠诚,无私奉献;对家庭劳神费力,付出多多;对子女谆谆教导,特别关爱。有了这样的好父亲,才会使我们体会到了家庭的温暖,才会使我们健康而无忧的成长。我们从小到大,从淘气到知礼,从成人到有家庭,这一路走来,父母亲不知要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我们能长大成人,感激父母的栽培。父母的恩情比山高、比水长。
人常说,慈母严父,但我们的父亲非常慈爱温和。他既给我们力量,又给我们温暖。父亲就像是一棵大树,是我们的依靠,父亲就像一把大伞,为我们遮风挡雨,父亲是一位德育老师,经常用真挚的道理开导我们的思想。当我们有成绩和进步时,父亲没有华丽的辞藻,常常送来一个赞许的目光。当我们遇到挫折或困难时,父亲用鼓励的话语给我们以慰藉。当我们犯有错误时,没有批评,没有打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耐心说服。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父亲是最有爱心,善待子女的好父亲,为此我们而自豪。也正因为有了父亲的关爱教诲,才使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有了航标,增添了前进的动力,在学校努力学习,奋发上进。
父亲忙于工作很少回家,他那时工资不高,家庭负担又重,但每次回家都要买一些肉或其他好吃的食物给我们。有一次从阡东集会上回来,给女儿买了一条围巾,母亲说这可是他省下一顿饭钱买的呀。小孩儿不知世事艰难,光知道高兴。那年从杭州出差回来,给我们买回多件名牌的杭州丝绸衣衫,这可成了我们炫耀的资本。他知道我们姐弟四人喜欢读小说,就把中国四大名著给我们买全了,这对我们也是极大的鼓励。
父亲对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追求完满,是一个默默耕耘的老黄牛。他宽仁克己,不争名利,助人为乐。在单位与同事和睦相处。往往把荣誉、方便让给同志,把困难留给自己。写材料,宁愿自己多负重,不让同志超负荷。深得领导信任,同志拥戴。工作任务紧时,常常熬夜加班,忙时一连几天几夜不合眼。有一次团结住院,父亲在医院陪伴时,都在写稿子。到了1992年,他因骨折住院,身体牵引在病榻上,忍者极痛还在撰写农村改革试验的工作报告,修改材料。要知道这时候他已经临近退休的年龄,还是这样执着,这样负责,这样认真,完满地站好最后一班岗。
有人说他是县上的一支笔,殊不知父亲的文化程度不高,要承担单位乃至县上的重大事项和会议的文件及领导讲话的写作,这是何等的压力,这有多大的难度,背后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努力,就可想而知。为了弥补文化上的欠缺和短板,他常常在工作之余,发奋读书学习,收集资料,做笔记,写心得感想等,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写作能力,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父亲虽然身在县上工作,但心系家乡,当年自己找门子讨柴油,组织公社拖拉机给生产队拉沙石,帮助给生产队买优良马匹。利用工作关系恳请相关部门和单位,给村里通高压电、打深机井、建抽水站、办林场等,解决乡亲们生产、生活困难。他在村里笑脸相迎乡邻,谁家有困难,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在物资紧缺的那个年代,他托关系给急需要的人家买缝纫机、自行车等紧缺物资。就连村里有人得了紧病、大病,他也找医生,帮助住院治疗。尽力为村人办事。
改革开放以后,土地承包到户,我家分得责任田十三亩,都是自耕、自种、自收,从来没有雇人帮忙,也没有请过麦客。父母自己负重承担。夏秋大忙,利用假期,带领我们日夜苦干,及时完成收种任务,而且都是高产丰收。后来礼泉大兴果业,家里栽植苹果和梨树四、五亩,这时父亲已经退休,他和母亲投入果树作务,辛辛苦苦一干就是13年。因长期劳累过度,他积劳成疾。母亲也骨关节受损,疼痛难忍。父母亲为了我们,为了这个家奉献了一切,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父母亲尊老爱幼,力行孝道,满心满意地侍奉着爷爷奶奶。在三年困难时期,父亲饿的都浮肿了,还省吃俭用,设法高价买点米面好吃的拿回来孝敬爷爷奶奶。就连家中唯一的一辆自行车也换了粮食,母亲粗粮细作,不让老人受饿。父亲每次回家坐在爷爷奶奶的炕沿上,和颜悦色嘘寒问暖,拉家常,很晚才回房入睡。回家时,凡遇到艳阳天,亲自给爷爷奶奶晾晒被褥,打扫房间,得到了隔壁对门的赞赏。爷爷奶奶年龄大了,父母劝他们少干活,多休养。到后来爷爷得了重病,父亲送爷爷到西安大医院治疗,又骑自行车到戸县等好多地方求医问药,最后也没能治好。为之他经常自责,只恨世无良药,没有留住祖父的宝贵生命。
在这个大家庭里面,父亲是孝顺的好儿子,是尽责的好丈夫,是慈爱的好父亲。我爱父亲,爱他勤劳节俭,善良仁爱;我爱父亲,爱他工作努力,忍辱负重;我爱父亲,爱他尊老爱幼,力行孝道;我爱父亲,爱他热爱家乡,助人为乐。
如今的父亲已年近九旬,仍然坚强向上,自己的事情自己搞,从不麻烦我们兄弟姐妹。他的一口牙齿都换完了,我们都不知道是何时掉的,又是何时补的。他衣服脏了自己洗,破了自己补,松紧带松了自己换,纽扣掉了自己钉。儿女和媳妇们买的新衣服,他也舍不得穿。他付出了那么多,却从不求回报。因此我们好内疚,对父亲关心不够。亲爱的父亲,我们在这里默默谢谢您了。
父亲这样的高龄,本该修养身心,游山玩水。可他偏有福不享,保持一个老干部的长青风范,仍然勤劳不息,打理家务,种菜务花。最可贵的是坚持读书不止,笔耕不辍,他下功夫,翻阅资料,访问乡老,为土洞村编写“村史”,为家族撰写“家史”和“族谱”。同时又静下心,回忆往事,自叙情怀。前期已写之作,出版了一本《心路历程》。后来又觉得自己的心事未尽,特别是乡情、亲情未尽,又动起笔来写作。我们劝他再也不要这样劳神费力写作,保养身体为重。但他是那样的执着,那样的认真,奋起笔杆,坚持到底,又续写了十几万字的作品,终于成书《乡土情》一册。他这种孺子牛的精神和顽强的态度,又一次深深打动了我们。
“知古明今,文以载道,”他的每一本书,文字细腻,感情真挚,续写形象,生动活泼。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行文字,每一个标点,无不触及我们的灵魂。书中对乡土的眷恋,对亲人的怀念,使我们无不感动。书中的杂谈,犹如动听的寓言故事。书中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歌颂,让我们大开眼界。对历史人物、名胜古迹的赞扬,给人的胸怀以无限的开阔和启迪。他的文字作品,正如大书法家柳公权所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充分体现出他的人品与书品的完美统一。使我们读之,好似你瘦弱的身影在我们面前变得高大、伟岸,需仰视之。
父亲这两本著作是岁月的积淀,风雨的洗礼,是人生的箴言,仁孝的典藏,历史的记录。这是给我们的又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和最珍贵的留言。您的善言苦语和人生哲理,我们将会以此为鉴,作为鞭策,扬起风帆,驶向人生的彼岸。
亲爱的父亲,我们衷心的表示:祝福您,孝敬您。
张作正、张国林、张博文敬书
2025年3月12日
作者简介:
张 坚,礼泉县西张堡镇土洞村人,1937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55年5月参加工作,1997年12月退休。先后在乡政府、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县革委会生产组、山区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区划办、农村改革试验办等部门及建陵公社任职工作。当选过县党代表、人大代表、第五届县委候补委员。在岗期间,贯以清正勤奋,忠党敬业,求真务实,不鹜虚声。退休后,本色不改,勤劳不息,建园务果,看书习文,所著《心路历程》《乡土情》两本书被连载发表在全国《都市头条》网络平台,可百度查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