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痕(自传)
作者:李明军(吉林油田)
第一章:
贫瘠的土壤,坚韧的种子
阴历1960年3月29日,一个寒冷的春日,我降生在吉林省扶余县三岔河镇一户贫困的家庭。那一年,正是中国历史上最艰难的时期之一——“三年自然灾害”肆虐大地,饥饿和贫困笼罩着每一个角落。我的第一声啼哭,伴随着的并非新生命诞生的喜悦,而是生存的重压。
我的家,坐落在吉林省扶余县三岔河镇一个低矮的茅草屋里,简陋得甚至称不上是“屋”,更像是一个勉强遮风挡雨的庇护所。屋顶是用茅草和泥土胡乱搭建而成,墙壁也是用泥土和秸秆混合夯实,冬天寒风刺骨,墙壁漏风结霜,夏天闷热难耐,不透一丝阴凉。屋内光线昏暗,唯一的窗户小得可怜,几扇镶着玻璃的木头窗框,摇摇欲坠。
我的父母都是上世纪40年代从山东郓城投奔东北亲属而来的。
我的父亲在三岔河镇搬运队扛脚行,他微薄的收入是支撑这个家庭全部的希望。然而,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即使有工作,也难以填饱一家人的肚子。我的母亲没有工作,操持着家务,照顾着年迈的奶奶和年幼的孩子们。她用她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用她的勤劳和坚韧,维系着这个家庭的生计。
我是家中的第四个孩子,上面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他们的年龄比我大不少,在那样艰难的岁月里,他们也需要为家庭的生存贡献自己的力量。记得大哥小时候上学时还挎着粪篮子捡粪卖钱贴补家用,老师见了哥哥这样勤奋,夸奖地说,这孩子大了错不了。姐姐由于家庭困难,小学没毕业就退学帮助母亲操持家务。二哥当时比我大三岁,后来在我三岁那年,母亲又生下了我最小的弟弟。我家五个孩子,男孩单排,所以我排行老三,所以小时候家人就叫我小三。
奶奶年事已高,身体也每况愈下,需要人照顾。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生病就意味着等死。奶奶的病情,像一块巨石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我们一家七口,就挤在这间狭小、破旧的茅草屋里,忍受着饥饿和贫困的煎熬。每天的饭菜,都是清汤寡水,仅有的玉米面和白面,父母都做给奶奶吃,我们只能吃些掺野菜的干粮。母亲生生下我那年,由于饥饿,也没有奶水,只能用票买一些用苞米杆粉碎的淀粉喂我。据母亲讲,当时饿的我,母亲把淀粉糊一放到我的面前,我就像小老鸹一样张起大嘴哇哇直叫。其余长大的哥哥姐姐们和父母一样,只要能吃的,他们都尝试过。饥饿像一只贪婪的野兽,时刻啃噬着大家的身体和意志。
我就是在这样一个极度贫乏、贫困的环境中降生、长大的。物质的极度匮乏,并没有击垮我们,反而磨砺了我们的意志,让我们更加珍惜每一份来之不易的收获。家庭虽然贫困,但充满了爱。父母的爱,兄弟姐妹之间的互助,成为了我们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
那一段艰苦的岁月,像一颗种子,深深地埋在了我的心田。它让我过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也让我更加懂得了感恩和珍惜。这颗种子,在未来的日子里,将伴随着我一起成长,激励我不断奋斗,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这就是我人生故事的开始,一段在贫瘠土壤中挣扎求生,却又充满希望和爱的旅程。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未完待续)
第二章:
五岁前的坎坷之路
我的童年像一株发育迟缓的竹节虫,当同龄孩子在巷口追逐纸鸢时,我仍蜷缩在襁褓的茧房里。直到三岁生日那日,父亲在族谱上郑重写下"李明军"三个字时,我依然没能让双腿真正属于自己。
我自小就身体柔弱,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感冒发烧,母亲常给我讲我小时的故事,听完,真的让我潸然泪下,母亲太伟大了,为了我付出很多很多……。俗话说,十指连心,母亲对哪个儿女都是疼爱有佳。记得小时候,我的胆量也特别小,一到黑天,就不敢离开母亲半步。
暮色四合时分,母亲的黑布衫便成了我的移动堡垒。她转身舀水的刹那,我总会像藤蔓攀附竹节般拽住她的衣角。月光从窗棂漏进来,在屋地上织成银丝蛛网,我数着药罐里浮沉的枸杞,把母亲的咳嗽声当作安魂曲。那些年,我比檐下的雨漏更熟悉黑夜的纹路。
四岁那年的惊蛰夜,药香突然混进了血腥气。父亲背着高烧抽搐的我穿过三条巷子,他的脊背在月光下泛着冷汗的釉色。我贴着他黑红的后颈,听见心跳声与远处更夫的梆子声此起彼伏。当郎中把银针扎进我膝窝时,窗外的野猫正撕开春夜的帷幕,我忽然发现,疼痛竟能让混沌的世界瞬间清明。
记得五岁那年,一个病接着一个病,得了一场又一场。先是白天在外面和邻居小孩玩耍时,遇见一个黑色的毛驴在我面前跑过,自那天起由于我受了惊吓,所以每到晚间睡觉时,就大喊大叫,搅得全家人都难以入睡。一睡着总感觉有一张恐怖的面孔在我眼前晃来晃去。母亲见到我这种状态,就把我抱到她的怀里入睡。母亲很迷信,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她每天晚间都在我的枕头下放上一把菜刀,说是能压惊压邪。每到晚间等我睡着时,母亲拿着饭勺子敲击外地的门框,据说是给我叫魂。就这样,折腾了半年才有所好转。
这种毛病好了,可是下半年我的脖子上又长了鼠疮,半个脖颈没有好的地方。据母亲说,那时我让病魔折腾的不成样子。把我放在炕上就像死孩子一样,一动不动。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每天看着我痛苦的样子,母亲整天以泪洗面。白天她就和三姨、表姐轮班背着我到处寻医问药。最后找到了三岔河镇联盟队卫生所的王大夫,他给我做了手术,还配了一些小药,经过10多天的治疗,终于痊愈了。母亲对王大夫一再表示谢意。那个年代的人都很善良,也很正直,不收任何礼物。现在想起来真的对母亲的付出深感愧疚,没等我长大自立,母亲就早早过世。
五岁生辰前夜,母亲教我辨认北斗七星。她温热的掌心覆在我膝盖上,像春蚕啃食桑叶般按摩穴位。"你看那颗摇光星,"她指着最末端的星子,"就像你总缩在最后的脚趾。"月光漫过她鬓角新添的霜色,我第一次注意到,她转身时黑布衫下摆开出的褶皱,多像蝴蝶振翅的瞬间。
立夏那天清晨,我扶着院里的土墙头站了半个时辰。我的膝盖终于不再发颤。母亲在厨房做饭,见到我能够独立行走,母亲高喊着,我家老三会走了!逢人便讲,逢人便说,乐得她合不拢嘴。
氤氲的蒸汽裹着米香飘来,混着檐角风铃的叮咚,谱成我人生第一个完整的音符。(未完待续)
李明军,笔名文实。1960年3月出生于扶余县三岔河镇,大专文化,原为《吉林石油报》主任编辑,副高级职称。2020年3月正式退休。
多年来撰写新闻及散文、小说稿件2000余篇,发表在省内外30余家报刊杂志上。近年来,在搞好报纸编辑的基础上,潜心研究新闻理论,《浅谈企业报的策划》、《如何挖掘新闻由头》、《如何让企业报经济版活起来》等多篇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业务刊物上,并有部分论文获省内外新闻理论研讨一、二、三等奖。并公开出版《松辽写真》、《走进新闻芳草地》、《百味人生》等著作,目前第四本新闻著作正在出版中。同时,他的名字已被编入到《中国当代学者传略》一书。现为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大连有声文艺,是继徐丽创办《朗读者》读书会(又名:松嫩流域朗诵团)之后又创刊的有声文学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就是把精品文学变成好声音。每一个文字,不仅仅是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有思想的精灵。每段文字都是通过深思熟虑的结晶,更是对文学艺术和生命的敬畏。2021年4月9日,徐丽文学自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应运而生,随之得到松原文化界和多个城市众多文朋师友纷纷投稿。可见广大读者对声音艺术的追求和心理渴望。文学艺术永远为广大读者服务。植根于生活土壤的文学精品,经过原创作者再次提炼,又经过好声音的录音诵读,为文字进行二次创作和提升。喧嚣的红尘,浮躁的世界,好声音的魅力和穿透力能为读者奉上听觉的文化盛宴。
之所以取名“大连”,寓意:大连在东北三省,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文化等多角度,都是名列前茅的海滨城市,而且覆盖率很广,能带动文学艺术齐飞并进。让精品文学得到广泛的传播。“有声”就是把文字变成好声音。“文艺”就是文学艺术。组合起来就是“大连有声文艺”。
大连有声文艺编辑部
文学顾问:李明军
艺术顾问:沈树立
艺术指导:吕东飞
配乐指导:贾兴旺
文艺评论:姚宗希
总编:徐丽
收稿:丽子
审核:北方二丫
编辑:北方的云
执行总编:林海丽子
大连有声文艺总编徐丽女士,有偿为各企事业单位、各大餐饮、美业、洗浴、企业家,撰写创业经历和企业背景,以及人生自传。编辑部收集优秀的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都非常精彩的文学作品,可用好声音演绎。投稿微信:林海丽子1504387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