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颂
文/舟自横渡
与黑暗为伍
两千年如一日
这些秦俑
一个个坚定不移
纵然陵寝已被盗掘
皇帝的骨殖腐化成土
他们依然笃信
那是天下之大的王土
那里有卷土重来的霸主
钦定守土的使命
神圣光荣
该死的儒生
为什么不懂感恩
正是这片土地跨越时空
无数次挖下
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坑
才使得入土为安的大同一蹴而就
才使帝国的棺椁发扬光大
有始而无终
啊!破土而出的甲士
我亲爱的父老兄弟
你们的雄姿夺去朝觐者暗淡的目光
原来暗无天日的两千年
并没有销蚀
青铜专制的锋刃
专注征讨挞伐
大王不朽的事业
虽远必诛
方阵把空气凝固
天下伏膺在此一举
无须大王亲征
这些俑并非泥塑
孤或者朕
在寻仙访药之路
封禅勒石
改人间为仙境
一万年太短,永无止境
知砚斋品诗:
《大秦颂》:青铜锋刃下的永恒悖论
舟自横渡的《大秦颂》以惊人的现代性解构了历史崇拜的集体迷思。这首诗通过秦俑这一文化符号,揭示了权力崇拜与个体牺牲之间的永恒悖论,在青铜冷光中映照出专制美学的残酷本质。
诗歌开篇即将秦俑置于"与黑暗为伍"的语境,暗示这些被后世赞颂的陶土战士实则是权力阴影的囚徒。"两千年如一日"的坚守不是忠诚的见证,而是精神奴役的永恒化。诗人刻意混淆殉葬者与守卫者的界限,"纵然陵寝已被盗掘"却仍"笃信"的描写,暴露出意识形态驯化的可怕效力——即便权力实体已腐朽成土,其精神枷锁仍禁锢着后世心灵。
诗中"钦定守土的使命/神圣光荣"的表述充满反讽的张力。诗人撕开了宏大叙事的神圣外衣,暴露出其下"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坑"的暴力本质。那些被歌颂的"入土为安的大同",实则是集体主义暴力美学的产物。"帝国的棺椁发扬光大/有始而无终"的悖论式表述,揭示了专制基因在历史中的可怕延续性。
"青铜专制的锋刃"是全诗最震撼的意象组合。诗人将物质文明的青铜与精神统治的专制并置,暗示文化器物中潜藏的暴力基因。"专注征讨挞伐"的秦俑不再是沉默的文物,而成为权力美学的活态展示。"虽远必诛"的化用,将历史话语转化为对当代霸权逻辑的隐喻性批判。
诗歌结尾处"改人间为仙境"的乌托邦宣称与"一万年太短"的权力贪婪形成尖锐反讽。当"方阵把空气凝固"时,诗人实际上描绘了权力美学对自由呼吸的窒息。那些"破土而出的甲士"不是历史的荣耀,而是尚未安息的暴力幽灵。
《大秦颂》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既是对历史暴力的考古,也是对现实权力美学的病理切片。诗人通过秦俑这一文化符号,展示了权力如何将暴力美学化、将奴役神圣化、将专制永恒化的运作机制。在"天下伏膺"的表象之下,这首诗让我们听见了那些被历史宏大叙事掩埋的个体悲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