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连载(一)
作者:张坚
扉 页 语
我是一个文化底子浅薄的人。为适应工作需要,在工作中,边干边学,刻苦磨练,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和写作能力。日常多写的是业务性的各类文字材料,同时,经常参与县委、县政府重大事项及重要会议的文件写作。也曾写过多篇政策性、专业性的论文,并获得过省、市有关部门的奖励。
退休后,如鸟出笼,自由飞翔,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于是,静下心来,挖掘心曲,写我人生,诉我情怀。所写之作,先后编辑为《心路历程》、《乡土情》两册,其中许多文章曾在西安头条等媒体发表,和大家交流,以慰我心。
序 言
写文章是件颇费心力的苦差事。当我撰写的《心路历程》一书在2019年底完稿付梓时,年逾83岁。那时打算就此辍笔,放松自己。可是停笔不久,没有其他嗜好,觉得精神上空虚,心里又在发慌。脑海里总像过电影似的,一幕一幕的往事如云卷烟飞,仍然不断的浮现在眼前。所思所想总是离不开童年记忆,工作历程,离不开乡音故土,离不开亲情友情,离不开世事沧桑。所有这些促使我更加思绪万千,心潮澎湃,跌宕起伏,难以平静。总觉得所写的《心路历程》心未尽,情未至,言未终。于是又操起笔杆续作起来,以解心结。
在续作过程,也曾想过,在这个网络信息时代,信息比音速还要快捷,人们喜爱网络信息交流,而爱看书的人少了。你写的那些粗俗之作,谁还会伤眼费时去阅读呢?加之儿女们也劝我:“再不要劳神费力写作什么了,好好调养心身”,所以就犹豫过多时。但后来反复又想,自己的心愿未了,心思难移,而且古人云:“学者、健,仁者、寿。”读书习文对老年人而言,是一种精神支柱,有利健康长寿。肯动脑筋更是修身养性、健脑增智、预防衰老痴呆的一剂良药。用脑也像使用镰刀一样,边用边磨,才能始终保持光亮锋利,否则就会生锈而钝。所以我又打起精神,奋起笔杆,不求所作有无价值,只求了结心愿,清心明志。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心思,抒发自己的情怀,记录自己的脚印,阐述自己的学习心得,正如诗仙杜甫所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五年来,我把所习作的积累,又编辑成《乡土情》一册,大约十多万字,作为我《心路历程》的补充,也算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劳作成果,公诸于众,送给家族人们、亲朋、同仁以及父老乡亲们,愿了解其情者一阅,无兴趣者把它束之高阁,或者弃之,我也无怨无悔。
我的年事已高,思维不济,水平所限,编写粗放,错误难免,敬请读者批评赐教。
2025年5月1日。
作者简介:
张 坚,礼泉县西张堡镇土洞村人,1937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55年5月参加工作,1997年12月退休。先后在乡政府、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县革委会生产组、山区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区划办、农村改革试验办等部门及建陵公社任职工作。当选过县党代表、人大代表、第五届县委候补委员。在岗期间,贯以清正勤奋,忠党敬业,求真务实,不鹜虚声。退休后,本色不改,勤劳不息,建园务果,看书习文,所著《心路历程》《乡土情》两本书被连载发表在全国《都市头条》网络平台,可百度查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