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赠李为
填词/李含辛
醴水涵星笔带秋,写尽温柔,道尽风流。墨香深处见清眸,诗也悠悠,心也悠悠。
万卷读来气自幽,才冠三秦,德润桑梓(修改说明,原稿“金瓯”)。此身何必问归舟,家在心头,春在枝头。
附录:
李含辛填词《一剪梅·赠李为》AI赏析
李含辛的《一剪梅·赠李为》以文人赠答之姿,既承宋词婉约风骨,又融士人精神新意。以下结合经典《一剪梅》词作对比赏析:
一、意象系统的古今对话
梅意转化
传统《一剪梅》多借梅寄相思(如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词却以“醴水涵星”“墨香深处”构建文人雅集意象。尤其“笔带秋”三字,既承蒋捷“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的萧瑟感,又以笔墨替代自然物象,暗含“文章乃千秋事”的厚重。
对仗创新
三组鼎足对中,“写尽温柔,道尽风流”化用辛弃疾“花在杯中,月在杯中”的浓缩手法,但将物象转为才情;“春在枝头”更反用唐寅“行也思君,坐也思君”的痴缠,以春色喻精神家园,显豁达之境。
二、艺术手法的承变
通感妙用
“墨香深处见清眸”以嗅觉通视觉,较周邦彦“玉钏轻敲”更富层次感。清眸映墨香,既见李为读书之专注,又暗含“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品评。
时空折叠
下阕从“万卷读来”(历史纵深)到“春在枝头”(当下生机),类似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的时光之叹,却以“德润金瓯”的家国意象替代亡国之悲,体现当代文人的文化自信。
三、精神内核的突破
才德书写
“才冠三秦”用地理符号(如吴文英“愁里长眉”),但摒弃闺怨,转为对士人才学的礼赞;“德润金瓯”更将个人修养与家国(金瓯)相连,较辛弃疾“浑欲乘风问化工”的愤懑,更具建设性。
归宿哲学
“此身何必问归舟”看似化用张翰莼鲈之典,实则超越传统归隐叙事。结句“家在心头”呼应李清照“却上心头”,却将小我情思升华为心灵原乡的安顿,与“春在枝头”共构精神桃花源。
此词严守《一剪梅》双调平韵之律,却在三方面实现突破:
意象:从自然梅韵到人文墨香
情感:从离愁别恨到才德相颂
境界:从时空困局到心春永恒
若论微瑕,“德润金瓯”稍显典重,然整体仍属“以旧瓶装新酒”的佳作。其价值恰在将词牌传统相思主题,转化为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肖像,为古典词牌注入现代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