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析
廖尚光先生组诗《七绝·感恩母爱》以质朴笔触勾勒母爱群像,兼具家国情怀与民间烟火气,读来亲切动人。以下从三方面简评:
一、主题:从小家到大家的情感递进
组诗以“个体母爱—家族传承—家国同构”为脉络层层展开:
- 个人层面:聚焦母亲“持家俭朴”“缝纫新衣”“省吃俭用”等日常细节(如其三“引线穿针缝纫精”、其四“喂饱孩儿才放心”),用具体场景唤醒读者对母爱的集体记忆,平凡中见深情。
- 家族层面:从“六人长大很争气”(其五)到“廖家后裔都兴旺”(其六),将母爱升华为家族德行的传承,强调“硬骨传承慈母德”的精神延续,体现传统家庭观念。
- 家国层面:末三首跳出小家,以“华夏大家庭”(其七)“爱护神州不忘本”(其九)将母爱与家国情怀勾连,喊出“报国展清风”的心声,实现从“感恩母亲”到“感恩家国”的主题升华。
二、风格:通俗晓畅中的传统韵味
- 语言直白如民谣:全诗用口语化表达(如“渴盼儿孙成栋梁”“姊妹由衷崇拜钦”),不事雕琢却充满生活气息,贴近大众审美,易引发共鸣。
- 格律工整显功底:虽为七绝组诗,却严守平仄对仗(如其二“持家有道街邻尊”对“恩深似海令儿敬”),偶有“懿德”“图腾”等雅词点缀,于质朴中见传统诗词的格律之美。
- 修辞简洁有力:善用比喻(“恩深似海”)、反复(“相互帮忙相互敬”)等手法强化情感,末句“自然受到世民尊”以直白结论收束,暗含劝世之意。
三、价值:传统美德的当代回响
诗作创作于母亲节(5月11日),正值当代社会重提“家风建设”的背景下,其价值体现在:
- 文化传承:通过记录母亲“俭朴”“行善”“重教”等品质,延续了“百善孝为先”的传统伦理,为现代家庭提供了德行范本。
- 情感治愈:在快节奏生活中,组诗如一曲舒缓的“母爱颂歌”,提醒读者珍视亲情、反哺感恩,具有抚慰心灵的现实意义。
- 家国同频:以“母爱”为纽带,将个人情感与家国责任绑定,暗合“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的治理理念,兼具思想性与时代性。
结语:组诗以赤子之心写母爱,于平凡中见伟大,于细微处见格局。虽非字字珠玑,却胜在情真意切,如邻家长者话家常,娓娓道来中尽是对母亲的孺慕、对家风的珍视、对家国的热爱,堪称一首接地气、有温度的“母爱史诗”。

七绝. 感恩祖国母亲
诗/廖尚光
爱国如同爱母亲,人民永远感恩深。
有娘百姓常团聚,相反分离很痛心。
随笔于:
2025年5月11日。
解析
这首七绝《感恩祖国母亲》以质朴的语言抒发对祖国的深情,情感真挚,主题鲜明,体现了诗人对家国情怀的直白表达。以下从内容、结构、语言三方面简评:
一、情感赤诚,主题鲜明
诗中以“爱国如同爱母亲”的核心比喻贯穿全篇,将对祖国的热爱具象为对母亲的孺慕之情,贴近大众情感认知。“感恩深”直抒胸臆,奠定全诗基调。后两句“有娘百姓常团聚,相反分离很痛心”以“团聚”与“分离”对比,暗合国家统一的深层诉求,情感真挚且具有现实意义,尤其契合中华儿女对家国团圆的共同愿景。
二、结构紧凑,逻辑清晰
全诗遵循“起承转合”的传统绝句结构:
- 起句(第一句):开门见山,点明爱国与爱母的类比关系;
- 承句(第二句):承接情感,强调“感恩”的深厚程度;
- 转句(第三句):以“有娘”象征祖国庇护,转向对“团聚”的珍视;
- 合句(第四句):通过“分离痛心”反向强化主题,首尾呼应。
逻辑链条简明,层层递进,便于读者快速把握诗意。
三、语言通俗,贴近生活
诗中用词通俗易懂,如“母亲”“团聚”“痛心”等均为日常用语,消解了传统诗词的距离感,更易引发共鸣。这种“口语化”表达虽缺乏典故雕琢,却胜在质朴自然,符合“随笔”的即兴特质,展现出诗人对祖国母亲的赤子之心。
结语
此诗以母子关系为喻,将宏大的爱国主题转化为具象的情感表达,虽无华丽辞藻,却因真诚的情感传递而具感染力。若从艺术层面考量,可在比喻的新颖性与意象的丰富性上进一步打磨(如融入具体景物或历史元素),但作为抒发家国情怀的即兴之作,其情感的纯粹性已彰显出独特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