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篇佳作,观世间百态,享人文情怀
文/顽石山人 总编辑/方 孔
【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
距今约2500年的西方医学之父 希波克拉底 曾说:“你的食物就是你的药物;不适当的食物引起疾病,恰当的食物也可以治病。”唐代药王孙思邈也道:“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东西方医药大家对一日三餐的饮食上竟然是“英雄所见略同”。“民以食为天”这个大道理,大家都懂;但如何“吃出肺部健康”?看似“怪论”,其实不然。
脾胃为后天之本
“治病务必求本”。应先健其“后天之本”——脾胃。这就与“一日三餐”相关。因为在不同年龄、不同季节、不同身体状况下,饮食结构是不一样的;就连一天之内,早、中、晚餐也有所别。虽众口难调,但不外乎“一阴一阳,饮食之道”。
阴虚者:多为津液(血液、唾液等)不足;其体消瘦、苔红舌干、怕热、外向、喜动、情绪不稳、睡眠少、质量差,看似精力旺盛,实则,耗津竭液。治则:滋阴润阳。
——阴虚之疾,可选滋补“脾肾之阴”的食物,如:山药、莲子、苦瓜、枸杞、板栗、鸭肉和黑芝麻等食物。
阳虚者:多为气血(气分营卫和寒热等;血具濡养和化神)不足,阴气过剩;其体畏寒、手冰脚冷、舌白苔厚、大便溏薄、小便清长、神气虚,睡不够等。治则:阳生阴长。
——阳虚之患:可选扶养“脾肾之阳”的食物,如:韭菜、生姜、红枣、枸杞、桂圆、松子和牛羊肉等食物。
脾胃可运化三餐之饮食;健脾强肾,生化气血;通过心肺运作,以营养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筋骨皮毛。所以,历代名医大家对系统性疾病(如局部的癌病灶,其实是全身免疫系统之疾)的防治,均从“后天之本”入手。临床上癌症病人在放化疗过程中,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和吃不下、难消化等肠胃道不良反应;这是伤及了“后天之本”。假如一个健康人,不好好吃饭,三天下来,免疫功能就会下降而致病,更何况癌症患者?所以在放化疗期间,尤其要重视用食疗的方法来降低放化疗对肠胃道的毒副作用,用安全、有效的天然药物来提高脾胃的免疫功能。这种“中西医药”结合的治疗方法可使癌症等患有系统性疾病者获益。
争当“三得先生”,就是健康人生
人要健康,首先要“吃得下”、“拉得出”、“睡得好”;这是人人都想争当的“三得先生”。首先要吃得下,脾胃能消化。中医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行”属“土”。“脾土”生“肺金”。防治“肺金”的疾病,应先调理“后天之本”的脾胃,就会收“事半功倍”之效。一张嘴、吃得对,少花钱,还能预防和治疗肺部疾病等。所以说,吃,能吃出肺部的健康。人的肺,很娇气。中医强调“肺为娇脏”不能伤。明代名医 汪绮石 在其《理虚元鉴》的医书中道:“肺气一伤,百病蜂起,风则喘,寒则嗽,湿则痰,火则咳……难护易伤”。这也是肺部遭受新冠病毒伤害后,造成“百病蜂起”——长新冠、肺结节、肺癌,或因肺部受伤而引发的其它疾病。
明代新安医学大家 汪机认为:人的身体要健康安泰,首先要“调补气血,固本培元”。用现代医学思维理解,即:提高人体内源性的“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先天之本”的肾精,靠“后天之本”的脾胃涵养。脾胃好,肾精丰,气血旺,免疫强,疾病少。脾胃好比工厂的生产车间,原料投入后,成品合格率高,生产成本低,企业效益就好;反之,对人亦然。饮食入口,若脾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强,则身体康泰,不会处于亚健康状态或疾病缠身。
“健脾强肾”,为什么能提高免疫功能?
中医认为:“健脾”能“强肾”,肾功能强,利骨生髓,从而提高骨髓的造血功能,生产出合格的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尤其是白细胞中的各类免疫细胞能识别细菌、真菌、病毒和癌细胞,并能将病原体和癌细胞消灭或控制在不致病的范围内。白细胞就象军队和公安,其职能:外防,细菌、病毒和支原体等“外敌”侵犯;内灭,体内细菌、病毒和癌细胞等“内贼”作乱。所谓人体的“免疫功能”,其实是人生来就具备的“自然疗能”。这是“治病务必求本”之良药。
良药可口利于病
良药在于组方。“方剂学”大有学问。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市肿瘤医院、云南省肿瘤医院等八家主流医院联合开展的“放疗同期合并三阳血傣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试验”前,临床科研负责人曾请中国中医科学院一位知名中医院士审核了抗癌专利药“三阳血傣”的组方,这是开展GCP临床科研前的要求。这位院士看了该傣药组方后说:这傣药如按中医方解,其一,方中八味药,除血竭外,全是“食药两用”的药材,所以这药“安全性”好;方中“多糖类”药材多,入口会有甘甜味,不难喝。其二,组方医理:山药、茯苓、砂仁、生姜配伍,起到健脾和胃,固肾益肺(金水同治);当归、三七、龙血竭,补血活血、化瘀抗炎;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该组方可起到:健脾、和胃、强肾,肾主骨,骨生髓,髓造血,来促进骨髓的造血功能。所以,从“三阳血傣”的组方来分析,是符合中医“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