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葱岁月里的同江中学
清心阁
1974年8月,我踏入同江县中学的校门,开启了两年初中、两年高中的求学时光,于1977年暑期作别校园。这段岁月,似一幅泛黄的画卷,虽历经时光浸染,却仍在记忆深处散发着独特光芒。
初入初中,李少玉老师担任我们的班主任并教授俄语。他身材不高,是土生土长的同江人,幽默风趣且好学不倦。李老师的课堂,总是充满欢声笑语,他用独特的教学方式,将晦涩的俄语知识讲的生动有趣,引领我们走进俄语的奇妙世界。记得初学字母[р]这个颤音,李老师让我们含着水去练习,还让我们模仿摩托车声“得儿”,至今记忆犹新。
语文老师崔锡刚来自杭州,他身形瘦高,才华横溢。板书工整如印刷体,每一笔都力透黑板,尽显严谨治学态度。课余时,他在乒乓球台前腾挪跳跃的矫健身姿,更是令人赞叹不已。数学老师范继红毕业于哈师院,她端庄大方、品性正直,讲起课来条理清晰,复杂的数学难题在她的讲解下总能迎刃而解。还有物理老师彭金亭、化学老师赵玉贵、农业(生物)老师王宏昌、政治老师王金凤,他们各展所长,用知识的火种点亮我们求知的心灵。步入高中后,授课老师大多是杭州知青,语文老师王刚、许建民,数学老师阴符,还有被我们亲切唤作“小老赵”的赵老师。他们个个教学功底深厚,返城后在各自领域大展身手。
然而,那时的课堂教学常被学工学农等社会实践打断。同江县中学的“五七农场〞距县城四十余里,我们频繁前往劳动,美其名曰“学农”。班主任王金凤老师笔名“劲风”,人如其名,性格果敢激进。她曾带着年幼的孩子“小驴子”,领着我们背着行囊,徒步跋涉四十多里,奔赴农场。在那里,我们一待就是一个多月,除草、割草、种水稻,甚至参与搭建土草房的“沃拉合辫儿”劳作。知识的荒芜与劳作的疲惫交织,成为那段岁月独特的印记。
“开门办学”也颇具戏剧性。学校开设社会班,我参加了兽医班,跟着李少玉老师前往县畜牧局学习。我们学会了用听诊器探查马的脉搏,掌握了诊断马4号病的方法。一旦发现病马,便需立即静脉注射来苏水,病马死后还要深埋,以防传染。
我还当过一回“小老师”。刚上高中时,王金凤老师让我准备一节红军长征的课程,在同年级各班巡讲。我精心筹备,绘制挂图、查阅资料,在讲台上有模有样的讲解。谁能料到,这段经历竟为我日后踏上教师之路埋下伏笔。
作为班级文艺委员,我不仅要在课前起歌,组织文艺活动时更要统筹排练。站在讲台上指挥合唱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那激昂的歌声仿佛仍回荡在耳边。
我生性耿直,不擅逢迎,但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有件事让我记忆犹新:一次课堂上,王老师让我们朗诵贺敬之的《回延安》,我自信表现优异,可评选时优秀名额却给了另一个同学。我当场提出质疑,老师只好让我们重诵,最终将优秀给了我。
时光如白驹过隙,四年中学时光转瞬即逝。回首往事,心中满是遗憾。因当时教育体系不完善,许多课程半途而废,知识储备严重不足。比如高考时,面对“指数”“对数”等概念,我一片茫然,考试结果自然也不尽如人意。对比当下,如今的学校教学秩序井然,学生们得以凭借自身实力拼搏奋进,改写命运,这般光景着实令人艳羡。我常常忍不住遥想:若当年能安坐在教室里多听几节完整的数学课,我们这一届学生的人生轨迹会延伸向何方?这淡淡的遗憾,就像松花江上那永不消散的晨雾,一直萦绕在记忆的深处。

清心阁,退休教师。爱好音乐、绘画、写作。以音律陶冶情操,以画笔点缀生活,以笔墨滋养心灵。于江城一隅静听岁月回声,在文字天地续写光阴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