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日十二节
(十二月十二,腊祭请覡人)
路边
旧时宜兴有腊䄍节,所谓腊䄍就是腊月大祭。我们能风调雨顺家宅平安,全靠了各路神仙包括祖宗的庇佑,所以要进行岁终大祭。腊本指猎,这个时节,我们的先人正好利用农闲捕猎,打些野兽来改善伙食,同时可以敬献神灵和祖先。东汉泰山太守应劭的《风俗通》记载说:“腊者,猎也。因猎取兽祭先祖,或者腊接也,新故交接,狎猎大祭以报功也。”
可见早期腊祭是狂欢报功,后来才是祭神为主。《诗经·豳风》说:“朋酒斯享,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西汉戴圣《礼记》记载子贡回答孔子说,这天“一国之人皆若狂。”夏代称这天为“嘉平”,商代称这天为“清祀”,周代称这天为“大蜡”,而且日子并不固定。先秦定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所以许慎《说文解字》说,“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也。”三戌大约就在腊月廿四左右。宜兴人过去的腊䄍节是腊月十二,当然不是一天,是从这天开始,因为腊祭要杀猪要请司人,即中国几万年传承下来最早的宗教工作者。大家集中在同一天,就不好办了。
司人,北方称覡人。就是通常所说的祭司或巫师。但祭司一般指西方的祭奠主持人,巫师则一般指装神弄鬼替人祈祷的执事。实际上古代覡也装神巫也致祭,《荀子·正论》说“出户而巫覡有事。”杨倞作注:“女曰巫,男曰覡。”原来巫覡则是男女之别,后来巫婆沦为专门装神弄鬼者。巫婆不好听,现在他们都自称仙家。
腊䄍前夜,男主人要告神说:“明日请司人,合家烧年香,献头肥猪敬家堂。噹噹吱,笛声扬,各路佑神齐来享。”还要买来土地、司啬、宅堂、灶家、蛮家、圈头和团花等星君神像立于堂前长台上。腊祭这天要将提前杀了的猪去除内脏,但不去头不开排,置于篰篮里或俯卧在长凳上,八仙台上要放祭果和一斗米,米里插秤和尺,斗前点三盏灯,斗后用面粉盘一条蛇或龙,做成栗壳色,绕蛇放四碗小汤圆,意为龙(蛇)子龙孙。还要摆上算盘、升箩、镜子三样镇宅物。
司人来支鼓挂锣吹笛。锣声敲起来两声脆一声闷便是”噹噹吱”,所以村童戏称司人就叫“噹噹吱”。祭神先祭蛮家,这是我们共同的祖先。再祭圈头,称觐牲,因为要用牲来祭神。然后祭家堂,即《周礼》五祀之一的霤神。末祭诸神、祭土地、祭自家祖宗。古书记载“谢土必于东壁下,席地向西。”如果腊祭正好是在腊月十二,则要先祭蚕花娘娘,因为这天是蚕神节。
司人的司笛特别粗大,长约八十厘米,一般没练过的人无力吹奏,宜兴司人吹奏的曲调是昆腔。司人主祭,或吹或击,或念念有词。男丁齐集,或祈祷或绕圈,或跪叩上香,大约一个时辰,仪式方完。所以腊月是司人的忙月。贫雇农家请不起司人,只好腊月廿四自己祭一下灶,麻烦灶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吧。
除了腊䄍,司人还驱邪和主丧,驱邪是端阳前画些符送给各家,各家抓把灰(即晦气)让他带走扔掉,收麦后谢他一升小麦,也有大户人家客气谢一斗的。主丧就是主持丧事,由几个司人合作,而且清代以前官贵与庶民有别,司人一般不为贫苦民众主丧。
宜兴司人过硬的本领是不仅通音律书法,还通诗词文章,学徒时,吹笛要吹龙笛(一种大型笛子),而且要顶风冒雪在桥上边吹边踏阶上下,写毛笔字要在手臂上挂砖块,文章要能讲能背《古文观止》。宜兴地区比较富裕,旧时做丧事,很少有人请和尚与道士,能出现在丧事上的和尚与道士,文化程度与司人相比是望尘莫及的。
关于道教,那只是周秦时代司人文化发展出来的更重理论学说和体系建设的教派而已。
新中国成立后,地主阶级和他们的知识分子成了打击对象,僧侣道尼等成了统战对象。司人因绝大多数不坐庙观,故而随家庭经济条件划成分,是贫下中农的,大多被培养成了村镇队长会计等基层干部。少数富农甚至地主的,当然是打击对象。从此“司人”一词,淡出视听。改革开放后,个别地区丧仪上又出现了新司人,不过他们大都文化偏低,有的竟忘了自己就是司人,有的干脆披件僧衣道袍冒充和尚道士,好像不这样不能显示身价似的。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