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的深度探访
——南鹰山与增盛永老酒厂五月采风札记
作者:李明军(吉林油田)
2025年5月5日清晨7点,20位文学爱好者从松原市融媒体中心乘大客车出发,奔赴扶余县增盛镇,开启南鹰山与增盛永百年老酒厂采风之旅。此行由松原市影视家协会党支部主办,前郭县非遗团队、大连有声文艺平台、日新文友社等多家自媒体平台团队协同参与,日新文友社社长李栅栅担任向导,一场横跨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的深度探访就此展开。
一、沙路迷途:晨光中的曲折启程
车辆行进中,农民作家富有老师的讲述将气氛推向高潮。他回忆起2007年2月3日温家宝总理到访家中的情景:总理与他坐在土炕上,详细询问粮食收成、农资价格,认真记录灌渠失修、农机补贴不足等问题,并动情地说“农业是国之根本,农民的诉求就是我们工作的方向”。富有老师的讲述。令车内一片静默,唯有沙路的沙沙声与窗外的风声相伴,众人深深感受到党和国家对基层民生的深切关怀。
大巴车沿公路行驶一小时后,于8点半抵达增盛镇郊。因导航偏差,司机误入南鹰山外围的沙土路。五月的沙路松软颠簸,车轮多次陷入路肩,众人望着车窗外泛黄的沙丘,难免心生焦急。此时,先行抵达南鹰山脚下的李珊珊接到求助电话,不顾已步行至山脚下的疲惫,立即折返引导大巴车。她凭借对增盛镇旧道的熟悉,通过电话指挥司机穿过被沙土覆盖的窄窄的小道,一路上车辆被路旁的树枝刮得吱吱作响,有时还要大家下车,抬起树枝形成的路障,才能让车顺利通过。布满沙砾的道路崎岖难行,在车轮碾过的声响中,缓缓地驶过。近10点,大客车终于抵达南鹰山脚下,比原计划延迟1个多小时,却也让这段“沙路寻踪”成为旅程中难忘的序曲。
二、土山掠影:半山之上的自然诗章
南鹰山是一座海拔近300米的土山,无岩石裸露,山体浑圆如卧牛,覆盖着稀疏的草本植物。虽已过杏花盛放的季节,半山仍有几株晚开的杏花,粉白花瓣从土坡缝隙中探出头来,与沙土形成鲜明对比,宛如大自然不经意间留下的春之残章。因体力差异,部分文友选择在半山停留,远眺松花江:江面开阔,波光粼粼,对岸的农田铺展新绿,与天际流云共同构成一幅宁静的田园画卷。摄影师王树智蹲在土坡前,用微距镜头捕捉每一个风景……为后续创作“积累素材”。众人在半山停留约半小时,于10点半陆续下山,乘车赶赴此行的核心目的地——增盛永百年老酒厂。
三、酒厂探秘:百年时光的沉浸式对话
11点整,大巴车驶入增盛永老酒厂厂区。踏入古色古香的展厅,仿佛穿越时空:1902年的陶制酒坛、民国时期的蒸馏器等老物件依次陈列。泛黄的契约上,“韩氏盛永烧锅”的落款与朱砂印清晰可辨,记载着第一代酿酒人韩宗盛与乡绅合作开坊的往事;锈迹斑斑的蒸馏甑上,云纹錾刻虽历经岁月侵蚀,仍隐约可见旧时工匠的精湛技艺。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长满绿苟的酒坛——1932年日军侵占扶余时,酒坊工人将酒坛埋入地窖避险,这斑驳的痕迹成为酒厂百年沧桑的无声见证。
穿过展厅,浓郁的酒香扑面而来,众人走进发酵车间。深达两米的土窖池中,高粱与酒曲的混合物堆积如山,那是微生物在进行持续百年的传统发酵方法。“这窖池从光绪年间用到现在,池壁的泥里全是酿酒的老菌种。”老师傅的话语中透着自豪,文友们凑近观察,指尖轻触池壁,感受岁月沉淀的温热。
在灌装车间,现代化流水线与传统工艺形成鲜明对比:琥珀色的酒液通过管道注入玻璃瓶,贴标、称重、封装等工序在机械运转中有序完成,而一旁的老师傅仍坚持手工检查每一瓶酒的封口,确保“增盛永”的品质百年如一。
四、古井传奇:一泓甘泉的时空密码
此行的高潮是探访百年古井。这座被铁栅栏严密保护的“酿酒灵魂”,以独特的三层结构令人称奇:外层180厘米的土砌井口布满青黑色水锈,中层16厘米的陶制井管裂出细密的“时光指纹”,最内层8厘米的竹筒滤水层至今甘泉潺潺。2006年检测显示,井水含锶量达0.791mg/L,为天然含锶矿泉水,与光绪年间“此泉酿酒,挂杯三日不涸”的记载完美印证。看着眼前的古井,眼底浮现出韩氏家族十次打井失败后,第十一次终于寻得甘泉时的欣喜场景。阳光透过车间天窗,洒在井壁青苔与传承人粗糙的手掌上,光影交错间,历史与现实在此刻悄然重叠。
五、人文回响:与古井合影留念
临近11点半,采风团齐聚百年古井旁,在井壁青苔上洒下斑驳光影。此时,松原市影视家协会、前郭县非遗团队、大连有声文艺平台等各团队拉起自己的条幅与古井合影留念,随后大家又三一帮两一伙、或者个人单独与老井留影,摄影师王树智的相机忙个不停。老中青文友们笑靥如花,身后的古井三层套井结构清晰可见,斑驳的古井在阳光下闪烁,仿佛一条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时光之线。
年长者倚着井栏,对着镜头缓缓举起空酒杯,仿佛要以古井为背景,与百年前的酿酒人隔空对饮;年轻文友们则趴在地上,用手机拍摄老井的微距视频,沉淀百年的老井,恰似一幅天然的抽象画。阳光垂直照相井边,井台边的人影拉长又缩短,快门声此起彼伏,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将这座承载着百年风雨的古井,刻入镜头,烙进记忆。
下午3点左右,大客车驶回松原市区。此行虽因沙路曲折而行程紧凑,却让每个人收获颇丰:南鹰山的沙土见证了自然的质朴与坚韧,增盛永的酒脉承载着百年工艺的坚守与传承,而富有老师的故事则让大家看到了民生与时代的紧密联结。正如松原市影视家协会书记曹玉田在总结中所说:“文化探访的意义,在于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心灵感知历史,让那些沉睡在文献中的文字,在现实的触摸中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五月的风掠过车窗,带着增盛永的酒香与南鹰山的土气,这场跨越时光的采风之旅,终将成为所有参与者记忆中一段醇厚的人文回报。
李明军,笔名文实。1960年3月出生于扶余县三岔河镇,大专文化,原为《吉林石油报》主任编辑,副高级职称。2020年3月正式退休。
多年来撰写新闻及散文、小说稿件2000余篇,发表在省内外30余家报刊杂志上。近年来,在搞好报纸编辑的基础上,潜心研究新闻理论,《浅谈企业报的策划》、《如何挖掘新闻由头》、《如何让企业报经济版活起来》等多篇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业务刊物上,并有部分论文获省内外新闻理论研讨一、二、三等奖。并公开出版《松辽写真》、《走进新闻芳草地》、《百味人生》等著作,目前第四本新闻著作正在出版中。同时,他的名字已被编入到《中国当代学者传略》一书。现为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大连有声文艺,是继徐丽创办《朗读者》读书会(又名:松嫩流域朗诵团)之后又创刊的有声文学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就是把精品文学变成好声音。每一个文字,不仅仅是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有思想的精灵。每段文字都是通过深思熟虑的结晶,更是对文学艺术和生命的敬畏。2021年4月9日,徐丽文学自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应运而生,随之得到松原文化界和多个城市众多文朋师友纷纷投稿。可见广大读者对声音艺术的追求和心理渴望。文学艺术永远为广大读者服务。植根于生活土壤的文学精品,经过原创作者再次提炼,又经过好声音的录音诵读,为文字进行二次创作和提升。喧嚣的红尘,浮躁的世界,好声音的魅力和穿透力能为读者奉上听觉的文化盛宴。
之所以取名“大连”,寓意:大连在东北三省,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文化等多角度,都是名列前茅的海滨城市,而且覆盖率很广,能带动文学艺术齐飞并进。让精品文学得到广泛的传播。“有声”就是把文字变成好声音。“文艺”就是文学艺术。组合起来就是“大连有声文艺”。
大连有声文艺编辑部
文学顾问:李明军
艺术顾问:沈树立
艺术指导:吕东飞
配乐指导:贾兴旺
文艺评论:姚宗希
总编:徐丽
收稿:丽子
审核:北方二丫
编辑:北方的云
执行总编:林海丽子
大连有声文艺总编徐丽女士,有偿为各企事业单位、各大餐饮、美业、洗浴、企业家,撰写创业经历和企业背景,以及人生自传。编辑部收集优秀的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都非常精彩的文学作品,可用好声音演绎。投稿微信:林海丽子150438727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