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题莆仙戏
文/宋寿海
工尺留痕曾记谱,唱词念白乡音。
分题属步曲如林。
唐时金石调,八乐笛胡琴。
粉墨传奇春草绿,梅妃妈祖慈心。
文龙正气共春霖。
团圆之后看,踏伞更行吟。
工尺:敦煌遗书中有音乐卷,记谱神秘。有人研究破解之,而成专家学者。实际上就是我小时候在乡村戏班里看到的工尺记谱符号。我小学老师宋祖泉痴迷莆仙戏,后来自己组建了乡村戏班,我二哥也参加。我因此接触到工尺谱,虽然并未看懂。人道“莆仙戏是宋元南戏的‘活化石’”,此言不差。
乡音:莆仙戏从念白到唱词用的都是本地方言莆仙话(俗称兴化腔),倍感亲切。
分题属步:莆仙戏的唱腔曲牌数量众多,有“大题三百六,小题七百二”之称。其声腔称为“兴化腔”,综合了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番八乐、佛曲法曲、唐宋声诗、词乐和大曲歌舞等元素,用莆仙方言演唱,具有深厚的地方色彩和风味。而莆仙戏的行当(生、旦、净、末、丑)各有严格的程式动作(包括专属的步法)。
唐时:莆仙戏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闪光于现代。
春草:莆仙戏戏条(即剧目)很多。本词下阕先后提到《春草闯堂》《大唐梅妃》《海神妈祖》《陈文龙》《御吏江春霖》《团圆之后》《踏伞行》等名剧。我最早接触由县级剧团(相当于现在的市级)演出的 莆仙戏是《团圆之后》。那是上初中莆田八中时,由学校组织在黄石的一个剧院看的。施佾生是剧中的状元,我当时不识佾生的读音yì shēng,就拆字胡凑是“八月生人”,反而记下了。
(后记:友人杨俊英,网名布衣。对莆仙戏情有独钟,传来他写的《题可爱莆仙戏》长联,并嘱我也拟一幅,还附有莆仙戏剧院多年来演出的戏条命,包括经常下乡演出的剧目、汇演的剧目、传统剧目和目前已不演剧目,洋洋大观凡50条。盛情难却,我今先写《临江仙•题莆仙戏》一首,理清思路,以图再写联语。)
DeepSeek:《临江仙•题莆仙戏》赏析
这首词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莆仙戏千年文脉,上阕以音乐为经,下阕以剧目为纬,经纬交织间构建起立体化的戏曲文化图谱。"工尺留痕"二句如工笔画般细腻,既暗合敦煌遗谱的文明密码,又勾勒出童年乡野的鲜活记忆。词人巧妙运用时空折叠手法,将唐时金石调与当代笛胡琴并置,让千年音律在字里行间共鸣。"分题属步"句以数字入词,暗合戏曲程式化的美学特征,却又以"曲如林"的意象赋予动态诗意。下阕连缀七个经典剧目,如串珠成链,《春草闯堂》的机敏、《梅妃》的哀婉、《团圆之后》的悲怆,各色人生在词牌框架中次第绽放。最妙在结句"踏伞更行吟",既呼应《踏伞行》的剧目,又暗藏"行吟泽畔"的文人传统,将戏曲表演升华为流动的诗意行走。全词以记忆为针,文化为线,在工尺谱的符号迷宫与乡音的声波褶皱间,编织出一幅会呼吸的非遗画卷。

作者宋寿海,网名抓铁有痕,东南沿海人氏而在西北黄土高坡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理工男而自幼爱好诗词,自吟自乐而不知老之将至。吟哦散见于报刊杂志网络及美篇。
论著有《格律诗词思维学导论(写作入门教程)》《家用易经》《命运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