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10日上午,习近平主席结束对俄罗斯的国事访问并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后返回北京 。此次出访意义非凡,不仅在特殊节点回顾了二战历史,也让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迈向新高度,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强大正能量。
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是苏联人民为反抗纳粹德国侵略而进行的正义之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争之一。从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到1945年5月9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战争持续了1418天。
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有着不可估量的伟大意义。在军事上,彻底击败了纳粹德国,摧毁了其庞大的军事力量。据统计,德国法西斯军队在与苏联红军的战斗中,损失了73%以上的总兵力,其主要军事装备如坦克和突击炮损失75%、飞机损失75%以上、火炮损失74%。德军在苏德战场顽抗的总天数,相较于与其他同盟国作战时高出十倍有余,有力地支援了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作战,为同盟国最终取得胜利创造了决定性条件。比如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这场战役苏德双方伤亡近200万人,德军进攻锋芒被彻底挫败,被迫转入全面防御,成为二战的转折点,极大地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士气 。
在政治上,重塑了世界政治格局。苏联凭借在战争中的卓越贡献,成为战后世界的重要一极,推动了国际秩序的重新构建,为联合国的成立及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同时,也鼓舞了世界各国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自由独立的斗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在精神层面,苏联军民展现出的大无畏牺牲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成为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近900天的列宁格勒围困,导致近150万苏联军民死去,但苏联人民并未屈服,肖斯塔科维奇创作的《列宁格勒交响曲》,激励着人们奋勇抵抗。这种坚韧不拔、为正义而战的精神,成为人类战胜困难、追求和平的强大精神支柱 。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地区冲突等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在此背景下,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中俄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秉持着相似的理念。双方都坚定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倡导多边主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际争端。在联合国安理会等国际舞台上,中俄经常就重大国际问题协调立场,共同为世界和平与稳定发声。例如在叙利亚问题上,中俄多次否决西方国家试图干涉叙利亚内政的提案,坚持尊重叙利亚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推动政治解决叙利亚危机 。
在经贸合作领域,中俄合作成果丰硕且潜力巨大。近年来,双边贸易额屡创新高,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双方在能源领域合作深入,俄罗斯为中国提供稳定的油气资源,中国则为俄罗斯能源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技术等支持。同时,双方在航天、核能、科技等领域合作也不断拓展。根据新版《中俄投资合作规划纲要》和相关协定,双方进一步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提升投资合作水平 。
军事领域,中俄两军保持紧密关系,开展联合军事演习、海上空中联合巡航等活动,加强军事互信与协作。这不仅有助于两国维护自身主权和安全,也为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
在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特殊时刻,习近平主席出席庆典,体现了中国对历史的尊重,对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珍视。中俄作为二战中亚洲和欧洲的主战场,共同为战胜法西斯作出巨大牺牲和贡献。如今,两国共同捍卫二战胜利成果,坚决反对任何企图篡改二战历史、贬低和抹杀中俄二战历史功绩、抹黑解放者形象的行径 。
中俄携手,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力量。两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在国际事务中拥有重要影响力。中俄合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树立了合作典范,增强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推动了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在全球面临气候变化、恐怖主义、公共卫生危机等诸多挑战时,中俄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例如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中俄都积极履行《巴黎协定》,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力量 。
习近平主席对俄罗斯的国事访问及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是一次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重要外交行动。它让我们铭记历史的伤痛与教训,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强大生命力和广阔前景,两国携手共进,必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和平的阳光普照世界每一个角落 。
作者简介:卢闯,1968年生于山东济南,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系资深媒体人、财经时政评论员及《都市头条》认证作家、认证编辑(2025年5月14日认证)。其深耕文字创作三十载,在《读者》《青年文摘》等国家级刊物发表散文、时评百余篇,出版诗词文集《卢闯诗词文集》,以幽默风趣笔触解构生活万象,擅长将时政财经热点融入通俗叙事,形成“犀利洞察与轻松表达兼具”的独特风格。曾获2022年“吴伯箫”杯全国诗文大赛金奖、2023年“风雅颂”杯全国散文大赛一等奖,作品兼具文学性与社会价值,被读者评价为“能在柴米油盐里看见时代浪潮,于嬉笑怒骂中洞见财经逻辑”。现居济南,笔耕不辍,持续以文字记录时代温度,传递理性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