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好回忆
白 水

“人过四十天过午,前途无多,而最美好的时光都已成为过去,永不回来,所以便多了许多的回忆。”闲坐聊天,儿时的伙伴忽然慢慢地说出这样的话来,听得出悠悠的叹息,看到他微微摇头,目光有些分散迷离,陷入静静的沉思。这般话语“润物细无声”,把我包围笼罩,浸没了身心,整个人便应和着这思想、感情、声音和景象不知不觉起了变化。轻松乃至懈怠,酥软乃至懒散,悲伤乃至无奈,然后是失落乃至失望与虚妄。终于一声长叹从心底里油然而起,像一曲终了的最后一响,余味无穷,又似乎茫茫然一片空虚,什么也没有。
人到中年好回忆,是这个样子的,近来自己也常常回忆。回忆金色的童年,天真无邪,欢乐活泼;回忆多彩的少年,无限新奇的世界逐渐展现,;回忆奋斗的青年,不甘人后,不畏劳苦艰难,头破血流也不在乎,慢慢知道社会人生的模样,懂得世界上的一些知识和道理。
真是在不断回忆,就连前几年的事情也很愿意想一想。那时还精力十足,常常面带微笑,信心百倍地要去做一些事情,实现心里面的一些想法。前几年真的是有一些想法的,关于未来,关于光明美好的前程。
怎么回事呢?现在刚过四十,自己变了很多,老是回忆,不再向前看,积极进取,来日无多,不再有什么激情、理想。“人过四十天过午”,真的是这个道理,收拾收拾,捡巴捡巴,竟没有剩下的什么理想,没有已成功的事业,没有多少满意的、开心快乐的事情。
仿佛日暮途远,又疲惫不堪,坐在路边的地上,上身后倾,双手支撑着坚硬粗砺的地面,喘几口气,歇一歇腰身,趿拉着破旧的鞋,倒出里面的土或沙粒,一个个地活动活动快要连为一体的脚趾头。看看曾经走过的路,记不得如何一步步走来,也淡忘了沿途的景色和自己的心情,只是还要再走这道路。这道路就在自己的脚下,在自己身下,双手就结结实实地按在上面,抬起手来就看到粘在上面的土坷垃,还有沙粒硌出的几处殷红的凹痕。
如果来路已模糊,如果前途没把握,那就走好眼前这一步吧,然后走好第二步,一步步地走出去,认认真真地走,认认真真地做好自己应做的能做的这件事情。无论雨雪风霜还是雷电霹雳,无论平坦笔直还是坎坷崎岖,也无论自己的胡思乱想还是别人的流言蜚语。只是迈出自己的脚步,走自己的道路。
那为什么还要不断地回忆呢?
从吉光片羽的童年,到刚成为往昔的昨天,一场场,一幕幕在眼前搬演,在讲故事,演一场戏。是这样的,人生如戏啊。回忆是在看戏,是在编自己的故事。那看什么,为什么要不断回忆,不断编织、欣赏呢?有什么意义?
人生如戏,我想回忆是在寻找自己。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是整个世界的中心。世界由人而生发,由人而支撑起来,并不断创造,日新月异地展现新的景象。人类是如此,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也是如此,每一个人都在创造世界,创造自我。那么自我也便是这个创造的过程和成果。
回忆自己的成长和奋斗,便是考察自己创造自己的过程。那最早的时候已无法说清,记不得多少,仿佛黑夜中隐约闪烁的星星光亮,或小小精灵的眼睛。这精灵的眼睛的光亮逐渐增强,稳定下来,推开一片片一层层的暗影,显出光着屁股蹒跚学步、咿咿呀呀的小孩;显出换上鲜亮衣服呼朋引伴,快乐游戏的儿童;显出看书写字,听老师上课的少年,少年去干活,帮家里过日子,去走亲访友,见习礼数,去参加考试,上初中、高中,结识友好,应对侵犯。上大学了吧,世界更广大,有日月山川,城市乡村的外部世界,还有喜怒哀乐的内心世界。那里好像更是深沉辽阔,更能让人头晕目眩,激动不安,有时山崩海啸,无法自持,就痛哭流涕,一塌糊涂。穿上西装,梳理发型,显示文明,成了文化人了。后来换上休闲服,头发变成短促不齐的毛寸,又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就是现在的自己啊。不禁要笑话自己不认识自己了。
成长、学习是这个样子,文明、文化是这个样子,自己就是这个样子的。只要生命继续,还会再变,愿意或不愿意,但一定还是要变得。应怎么变?再变成什么样子?而且还要再问这一个问题:我是怎样变成这个样子的?今后的变化也一定与这种变化有密切联系,今后人生景象的描绘也大概主要就是这种方式的。所以要仔细想一想,以往的那一幅幅图画是如何落笔、收笔,如何提按使转、点染皴檫,如何结构安排,使用怎样的纸笔,出自什么样的心境,如何显出神采,那关键的一笔怎样出现?
想想吧,如果说前面的一幕幕场景是外部的形象,那么现在的回忆则是探求本性,寻找自我,而外在的一切总是内在自我本性的表现。大概是比较性急的脾气,赶早不赶晚,尽快做好应做的事情,大概是比较正直的性格,从小记着老师的“助人为乐”,父母的“做些好事”,爷爷奶奶的“行善积德”,看不惯丑恶,感到痛心和羞耻。大概是勇敢而不怯懦的,不知道“怕”字怎么写,有奋不顾身的激动与爆发。大概是喜欢沉思和幻想,常常自己发呆,寻思“怎么回事”,愿意看书,沉迷到里面,忘了周围的一切。有时想着要上进,积极努力,帮家里干活,要学好功课,争取当个“先进”或“优秀”,上小学时还得了不少奖状呢。可是不仅如此吧,也记得好吃懒做,曾经恐惧哭泣,曾经耍无赖,欺软怕硬,那丑恶的念头也曾在心中萌动,留下耻辱和愧疚,至今悔恨痛心,夜不成寐。
到底怎么样?难道还不能明确,不敢判定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还这样犹豫彷徨,费尽思量?是的,不能判定,几十年这样过来了,未来也将是这种变动无常的情形。因为“盖棺定论”,只有到那一天,一切才都将静止,归于永恒的沉寂。生命是一个过程,生命在于运动,在于变化,所以没有一时一刻能够静止、确定。
但通过一次次的回忆,大致知道人生的轨道,明白自己的本性,对于将来也就更有些底气和信心。大致知道要去做什么样的事情,该怎样去做,要成为什么样子。
“四十不惑”,中国人的“至圣先师”孔子这样说。他和普通人一样都体会到人生四十这一阶段的特殊意义,但他却不像普通人那样无奈、伤感。在他那里有成熟、自信,更有奋斗的激情,有远大的理想。在他那里,四十岁时才开始真正的人生之旅。因为少年时“十五有志于学”,有了自觉的意识,“三十而立”,才能够独立自主地应对世界,而“四十不惑”,是心里明白了,对自己、社会人生、宇宙自然看得比较清楚,有了使命感,要奋勇地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乃至于“知其不可而为之”。
常言道,“人生七十古来稀”,两千多年前,孔子“人到四十”的时候并不悲观,现在的我们科学发达,生活条件好,多了种种的生命保障,为什么唉声叹气,那么悲伤?熄灭了心中的理想和希望?有人说这是圣人与普通人的区别,但圣人也教育我们要“见贤思齐”,要懂得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况且我们大概还都知道这一句话,“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这也是孔子说的。
回忆是反观自身,是欣赏自己。回忆是沉思探寻,认识自己。回忆是总结经验,汲取教训,走正确的道路。回忆是扎根生命的土壤,酝酿情感,升华品格,积聚信心和力量。
人到中年好回忆,回忆是沉甸甸的收获,像低头的谷穗,像饱满的豆粒,像飘香的苹果……回忆是转向过去,也是筹划未来,是新生命历程的开始。人过四十好回忆,但不能悲观,因为四十之后更辉煌灿烂。看吧,当太阳西斜,世界便开始披上彩装。渐渐西沉,则落日熔金,崇高神圣。当暮云合璧,整个世界庄严肃穆,祥和安宁,直到永恒。
作者简介:白水,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