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深处》:自然、人文与哲思的交融之境
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2403班 彭延芸
龚文瑞的《繁花深处》于2025年1月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这部散文集收录了约八十篇散文佳作 ,全书由“繁花深处”“大河之源”“红河放歌”“天上云居”“家园厚土”五辑以及附录组成。作者凭借亲身的行走经历,用细腻笔触和优美语言,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氛围巧妙融合,不仅展示了地域的多样性与独特性,更引发读者对历史、文化与人生意义的深度思考。在当代散文创作的版图中,《繁花深处》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自然、人文与哲思交融之境的大门。
一、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在《繁花深处》中,龚文瑞对自然景观的描绘细致入微,宛如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在描写江南水乡时,他写道:“青石板路蜿蜒在白墙黑瓦之间,细雨如丝,轻轻地洒落,给整个水乡蒙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河道里,乌篷船缓缓划过,船桨拨开水面,泛起层层涟漪。”这段描写,从视觉、听觉等多个角度,将江南水乡的温婉、宁静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那丝丝细雨的清凉和乌篷船划过水面的悠然。
又如在描绘云南红河的哈尼梯田时,他这样写道:“层层叠叠的梯田,如同一级级天梯从山脚延伸至山顶。阳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每一块梯田都像是一面镜子,倒映着蓝天、白云和青山。田间,农民们辛勤劳作的身影,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通过对梯田的形状、色彩以及农民劳作场景的描写,展现了哈尼梯田独特的自然之美和劳动人民的智慧,使读者深刻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
龚文瑞善于将人文氛围融入到自然景观的描写中去,使自然景观不再是单纯的客观存在,而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内涵。在《秦淮河上寻桨声》中,作者写道:“秦淮河,这条承载了千年历史的河流,两岸灯火辉煌,酒家林立。在这喧嚣的繁华背后,是六朝古都的兴衰荣辱,是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是秦淮八艳的传奇故事。”在这里,秦淮河的自然景观与悠久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桨声灯影里,我们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古代文人雅士的才情与风流,以及岁月变迁中这座城市的沧桑与厚重。
在描写上海这座现代化大都市时,他不仅展现了都市的繁华景象,如“陆家嘴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金融城的灯光璀璨夺目,车水马龙间尽显国际大都市的蓬勃生机”,还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人文精神。他提到上海的里巷弄堂,那里承载着老上海人的生活记忆,有着独特的地域特色美食和传统的饮食文化。通过这些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上海这座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交融的独特人文氛围。
这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使作品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一方面,自然景观的描绘为人文内涵提供了生动的载体,让抽象的历史、文化变得具体可感。读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感知,更容易理解和体会其中蕴含的人文意义。另一方面,人文氛围的融入则赋予了自然景观更深层次的价值和内涵,使自然景观不再仅仅是美丽的风景,更是人类情感、思想和文化的寄托。这种融合提升了作品的文化品位和艺术价值,让读者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引发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
二、地域与文化的交织
赣南是龚文瑞的故乡,在《繁花深处》中,他对故乡的描写充满了深情。在《倔强的赣州》里,他驻足宋城墙,追寻历代名人踪迹,深挖古城“倔强”的精神内核。宋城墙作为赣州的历史见证者,承载了无数的故事和记忆。他通过对城墙的描写,以及对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叙述,展现了赣州这座城市坚韧不拔的性格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宋城墙,历经千年风雨的洗礼,依然屹立不倒。它见证了赣州的兴衰变迁,每一块砖石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在这里,岳飞曾策马扬鞭,辛弃疾曾凭栏叹息,他们的足迹和情感,都深深烙印在了这座城墙上。”这种对故乡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此外,他还描写了赣南的榕树,并将榕树视为故乡文化的象征。在《赣南的榕》中,“赣南的榕树,枝繁叶茂,盘根错节。它的根系深深地扎在这片土地上,仿佛在守护着故乡的每一寸土地。它见证了一代又一代赣南人的成长,是故乡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见榕树已不再是普通的树木,而是赣南历史的见证者,是赣南文化的代表。
除了故乡赣南,龚文瑞还对其他地域文化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在描写江南水乡时,他展现了江南文化的温婉细腻。“江南的雨,总是那么轻柔,那么缠绵。它落在古老的石桥上,落在青石板铺就的小巷里,落在雕花的窗棂上,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柔情。江南的女子,撑着油纸伞,袅袅婷婷地走在雨中,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与江南文化中独特的韵味和气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读者感受到了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描绘云南红河的哈尼梯田时,他不仅展现了哈尼梯田的壮丽景色,还深入介绍了哈尼族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他们依着山势开垦梯田,创造了这举世闻名的奇观。他们的生活与梯田息息相关,梯田里的水,养育了他们,也孕育了他们独特的文化。他们有着自己的信仰、习俗和传统节日,这些都是哈尼族文化的瑰宝。”通过对哈尼族文化的介绍,让读者了解到了不同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拓宽了读者的文化视野。
龚文瑞对地域文化的书写,具有重要的价值。首先,它丰富了当代文学的文化内涵。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下,许多地域文化面临着被遗忘和消失的危险。通过他的作品,不同地域的文化得以展现和传承,为当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其次,地域文化的书写有助于增强读者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找到与自己家乡或熟悉地域相关的文化元素,从而产生共鸣,更加热爱和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最后,这种书写也促进了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通过作品,读者可以了解到其他地域的文化特色,打破文化隔阂,增进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包容。
三、哲思与感悟的碰撞
在《繁花深处》中,龚文瑞对生命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于《清明,是一场心灵道场》里,他将清明这一传统节日从单纯的祭祀仪式,升华为生命本质的叩问。当人们在青烟缭绕中追忆逝者,我们也在思考,思考自己的生命,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生命的短暂性如流星划过天际,其耀眼不在于存续的时长,而是燃烧时迸发的光芒。这恰似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所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诉说着我们生命的不可逆性与当下的唯一性,唯有奋力拼搏,才能释放耀眼的光芒。
在《回忆父亲》中,作者又通过个体的生命经验,折射出生命的脆弱与亲情的珍贵。庄子“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哲学观,在看着父亲平凡岁月里的坚守与付出,仿佛有了解答。或许亲情的珍贵之处不仅在于朝夕相伴的温暖,更在于其跨越生死界限的精神传承。父母那些浸透生活的悉心关怀,那些未曾宣之于口的教诲,都显得愈发清晰。
龚文瑞对历史与文化的感悟同样深邃。在《大河之源》中,河流不再只是自然地理的象征,而被赋予了文明传承者的身份。它流淌着人类文明的记忆,传达着人类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河流孕育的不仅是城市与村落,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那些沿河而建的文明遗址,是凝固的历史,也是流动的文化,见证着人类如何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塑造自身。
《南康,南康》则展现了历史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力。南康家具产业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崛起与转型,是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新的完美融合。“这背后,是南康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支撑着。”历史文化如同散落的星辰,当与现代社会的元素相互联结,方能照亮新兴产业的发展之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绝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而是相互滋养的共生关系。在这些作品中,龚文瑞将生命、历史、文化的哲思熔铸于文字,让文学不再浮于表面,而是成为思想的载体。他的思考如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引导读者在文字中进行自我认知的分娩,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探寻生命的多重维度与文化传承的深层密码。
四、技法与结构的协同
龚文瑞的语言细腻而生动,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在描写自然景物时,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景物变得更加生动鲜活。如“那片山脉峰环如城,城中央地平如掌,湖澄似镜,峦岫环列如屏障,山岳周围若莲花”,将山脉的形状比作城、掌、镜、屏障和莲花,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山脉的独特风貌,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想象出山脉的形态。
在描写人物和情感时,他对细节的把握则细致入微。在《回忆父亲》中,“父亲那布满老茧的手,总是那么温暖而有力。他轻轻抚摸我的头,那眼神里充满了慈爱和关怀”,父亲刚强形象下对孩子柔软的爱,通过“父亲粗糙的手”与“充满慈爱与关怀的眼神”展现出来。
《繁花深处》在结构上采用了板块式的布局,全书分为“繁花深处”“大河之源”“红河放歌”“天上云居”“家园厚土”五辑,每一辑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内容,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这种结构方式使作品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选择阅读不同的章节。同时,各辑之间又通过作者对自然、人文、哲思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龚文瑞在作品中常常运用对比手法,突显不同地域文化的渊源与差异,也促使读者积极思考自然与历史、个人与生命之间的深度联系。在描写城市与乡村时,城市里充满了现代的气息和繁华,却常常让人感到内心的空虚和孤独。乡村则是另一番景象,人们虽然生活简朴,但却充满了人情味,内心也更加充实和满足。通过城市与乡村的对比,不仅展现了两者在环境和生活方式上的差异,也引发了读者对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的思考。在现代化大都市中,人们时常困于快节奏式生活。乡村的宁静与质朴,则让人意识到真正的富足,其实源于内心的平和与对简单美好的珍视。在描写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时,他也运用了对比手法。如在《何时来赣州》中,他将赣州过去的传统街巷与现在城市建设中部分传统街巷的消失进行对比,表达了对传统文化消逝的惋惜和对文化传承的担忧。
综上所述,龚文瑞的《繁花深处》是一部在自然、人文、哲思与写作风格等多方面都具有卓越成就的散文集。在当代散文创作同质化倾向加剧的语境下,龚文瑞《繁花深处》突破了游记散文的浅表抒情与文化散文的宏大叙事窠臼。其将地域文化书写、生命哲思与个体记忆熔铸一体的创作路径,延续了汪曾祺对日常生活诗意的开掘,又在历史纵深感上回应了余秋雨的文化叩问,为新散文探索提供了本土化经验。这种兼具文化厚度与生命温度的创作实践,为当代散文的审美突围与思想深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
(注:指导老师:刘汉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