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向芳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溆浦县第九届委员会、第十届委员会委员,中国散文学会、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毛泽东文学院第十七期中青年作家研讨班、首届少数民族研讨班学员。现任溆浦县作家协会秘书长、怀化市雪峰山文化研究会溆浦分会副会长、潇湘悦读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2013年发表作品,主要从事地方文化研究。先后在《湖南日报》《怀化日报》《边城晚报》《怀化文学》《屈原文化》等刊物发表作品,其中《金中村百岁坊》荣获首届湖南省文物解说词大奖赛优秀入围奖,《溆浦宗祠考》(与禹经安合作)获湖南深入推进“四个全面”研究成果交流会暨第七届湖南省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征文二等奖,《草垛》获2019年“坦桑尼亚华人华侨”征文大赛二等奖,《油菜花开》荣获2024年6月首届“百花杯”全国征文大赛二等奖。出版散文集《穿行风韵》。
那一年,母亲为了挣钱供我们六个孩子生活。母亲参加了街道的运输队,专门为需要物资的单位拉货,那个年代,运输工具缺乏落后,街里就给运输队的人每人一架板车。小板车结构简单,一根轴、二个轮子,加上木板就是运输工具。当时低成本的小板车成了最佳谋生工具。那时候的母亲还很年轻,剪着齐耳短发,短发边夹着二个夹子,衬托着母亲一张秀气的脸。母亲起早贪黑有用不完的力气,在家中我最小只有几岁还没有上学,特别贪念母亲怀里的温暖,但和母亲见面的次数特别少,母亲天刚亮就起床拉货,我还在做梦,等母亲晚上回来我已经呼呼大睡了。好不容易碰见母亲难得一天的清闲,却在上午8点多钟又得出去拉货 ,我缠着母亲不放, 母亲要走我就抱着母亲嚎啕大哭,没有办法,她就带着我去糖厂拉糖到副食品公司,坐在空板车的前头,刚好看见母亲的背。空板车在母亲的驾驭下轻轻松松的来到糖果加工厂,那时候糖果加工厂在老汽车站的下面,母亲与车间里的负责人对接一下,拿着供货单提取冰糖,一大麻袋冰糖有60斤,那些身强力壮的汉子帮母亲抬了好几麻袋的冰糖,大概有四五百斤的样子,装上去后用麻绳捆绑好。我还是坐在母亲的后面,但感觉可以背靠在麻袋上闻见冰糖有清香味,七八年代没有什么零食吃,能含一小颗冰糖就觉得是人间美味了,馋得我真想把麻袋抠个洞,掏点冰糖吃,在弥漫的冰糖香味中看见母亲弓着背一步一步拉着板车。那年板车是新的,桐油在木纹里淌着琥珀色的光。母亲总把最重的货垒在胸前,麻绳勒进肩胛时,她就把腰弯成满月的弧度。那种肩负着沉重感,多年以后才知道母亲是多么的艰辛。我数过她走过的路:从车站到粮站要跨过三百七十二块青砖,砖缝里积着经年的雨水,踩上去会溅起细碎的珍珠。她总在第三块砖前把麻绳往掌心多绕半圈——那里有道隐蔽的裂缝。
街角的板车在暮色中褪成剪影,像一具被岁月风干的骨架。我总疑心那些深深浅浅的裂痕里,还嵌着母亲年轻时的指纹。
如今她躺在藤椅里,每天就是刷手机抖音,看短剧,家里以前最爱看的电视居然成了摆设。手机屏幕的光晕染白了两鬓。母亲每天最喜欢的事就是给她远方的女儿打视频,接通时,她会不自觉地挺直腰背,仿佛仍是当年那个用整个脊背托住六个生命的女人。"珊你看,"她把镜头转向房屋空地用泡沫箱种的茉莉和蔬菜,"今年的茉莉开得比去年多。"花瓣上的阳光在她眼角的褶皱里流淌,像极了从前板车铁轮碾过青砖时迸溅的火星。
有次她给我视频突然卡顿,她的面容在像素格里碎裂又重组。我蓦地想起下雨天,她披着塑料布在雨中拖车,雨水顺着发梢在脸上冲出沟壑。那时的母亲像株被风揉皱的芦苇,却总在回家时掏出捂在怀里的米糕,热气蒸得油纸发软。
她总说记不清昨天吃的药,却记得每个儿女的乳名是按什么时辰取的,每一个儿女的生日。视频挂断前照例要数落我熬夜,语气和三十年前催我写作业时一模一样。电流声里恍惚传来板车吱呀,那些被麻绳磨亮的岁月,原来都藏在母亲回眸的余光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