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作家直言这篇随笔,是以如皋臭豆腐为切入点,将个人记忆、地域文化与时代变迁巧妙融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与人文情怀,值得食客们细细品味:
情感真挚动人:作者以细腻笔触回溯三十多年前与如皋臭豆腐的渊源,无论是拮据岁月里为家人打包臭豆腐时的温情,还是对“豆腐西施”忙碌身影的鲜活记忆,都让文字充满温度。这种将个人生活与美食紧密相连的写法,极易引发各地读者共鸣,使臭豆腐不再只是食物,更成为承载情感与回忆的特殊符号。
文化底蕴深厚:随笔深入挖掘如皋臭豆腐的历史渊源与制作工艺,从明清时期偶然发现的美味,到严谨独特的传承工艺,将美食背后的文化脉络清晰呈现。通过讲述臭豆腐从作坊走向街头、成为地域饮食文化标志的历程,展现了其深厚的历史积淀,赋予美食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
结构精巧巧妙:随笔采用今昔对比的双线结构,一端是现代小吃街的繁华热闹,一端是老如城街头巷尾的臭豆腐记忆,两条线索相互交织。在对比中,既展现出城市发展的巨大变迁,又凸显出传统美食文化在时代浪潮中的传承与坚守,最终升华到个人与城市发展、文化传承的主题,立意深远且自然流畅。
语言生动鲜活:作者善于运用生动的描写,如“油锅里油嗤嗤作响,水锅里水咕咕冒泡”“黄澄澄的脆生生的辣滋滋的”等,从听觉、视觉、味觉等多维度勾起读者对臭豆腐的感官想象。对“豆腐西施”的外貌、动作描写,以及对店铺环境的刻画,也让人物和场景跃然纸上,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与感染力。
大陆公鸡牌崇明老酒有奖征文:
飘忽在街头巷尾的如皋臭豆腐味
直 言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初夏的日子,透过自家宽阔明亮的落地窗,欣赏小城夜晚的美景,灯火阑珊,仿佛是满天星辰坠落尘埃,内城河像一条玉带环绕,把小城拥入大地的怀抱,静静的河水,倒映着灯火交辉的楼宇大厦,皋城的夜色朦胧,影影绰绰,显得摇曳多姿。
下楼走进位于丰乐桥北侧燕桥横贯东西的小吃一条街,热闹非凡,灯火通明,人头攒动。分为里外两层,里边的是临街店铺,一家挨着一家。外面是各色各样的推车,沿着街面和桥面一字线的排开,车帷子上挂着醒目的招牌,什么东北烧烤,陕西凉皮,山东炒货,北京冰糖葫芦,东海生蚝,不胜枚举,应有尽有。来到冰糖葫芦摊位前,耳边自然而然响起了悠扬的“都说那冰糖葫芦酸呀,酸里夹着甜,都说那冰糖葫芦甜哪,甜里透着酸…”旋律来。叫卖声问讯声声声不断,烟火气裹挟着烧烤的焦香、食物的鲜香,在空气中交织弥漫。卖货的杂耍的来回穿梭,还有骑着电瓶车送外卖的、领着小孩凑热闹的、手挽手的小伙子大姑娘,硬是把这条东西向的街道挤得热气腾腾。
我置身其间,兜兜转转,寻寻觅觅,想找到那曾经的熟悉的油炸臭豆腐的味道,却总不能如愿以偿,尽管也有油炸豆腐,但都是在烧烤摊上,只是那烟熏火燎的味道实在不为己喜欢。恍惚间,仿佛又回到了三十多年前,闻到了飘忽在老如城街头巷尾的油炸臭豆腐的味道。
昔日的如城也许不如今天现代光鲜,东西穿城而过的大街两旁,长着高大粗壮的梧桐树,遮天蔽日,荫凉把不算宽阔的街道几乎完全罩住,从枝繁叶茂的缝隙里透下来的阳光照在街面上斑斑驳驳的一片。来来往往的人群,匆匆而行,上班族早早晚骑着自行车穿城而过奔波忙碌。后街铺着青石板小巷纵横阡陌,散发出千年古城的气息,青砖黛瓦门板脱卸的店铺一家挨着一家,农村来的小商贩肩挑手提,穿梭其间,吆喝叫卖。
西门吊桥新皋桥外的西街头,老车站南来北往的人熙熙攘攘。每当傍晚你会看到在井儿口那块开阔的石板地上,有一辆木制大车停在城里打水的水井边,上面装着臭豆腐干,两个煤球炉支在一旁,两口锅架在上面,分别注着油和水,豆腐下锅后,油锅里油嗤嗤作响,水锅里水咕咕冒泡,锅前一个身材欣长、面容姣好、精明能干的农村妇女正在紧张忙碌着,人称“豆腐西施”,如果不是几颗雀斑不知趣爬到脸上,到也能名符其实。一会儿水煮,一会儿油炸,虽然忙得不可开交,却井然有序,旁边两张小方桌四周摆着几张小方凳,桌上摆着筷子和辣酱麻油,葱花生姜等佐料。有人坐在方桌前吃得津津有味,有人排着队耐心等候,还有人直接用两层塑料袋打包带走。
油炸好后,只见那油炸豆腐从锅中捞起,装在小碗里,端上桌子,那独特的发酵香气,吸引着客人迫不及待地夹上一块,蘸上辣酱,嘶啦嘶啦地往嘴里送,黄澄澄的脆生生的辣滋滋的,那个爽啊淋漓酣畅。煮好的臭豆腐,盛进碗里,放上盐、几滴麻油、少许味精,洒上葱花,加入姜丝。吹着气送进嘴,豆腐虽薄却很有筋道,那外脆里嫩的口感,让人妙不可言,周围便弥漫着一股浓浓的香臭交织一起的特有味道。
那时候,我还每天骑着自行车从如城西南角的西郊穿城而过,到东北角的教育局上班,白手起家,另起炉灶,建房负债,经济拮据,虽然每天下班都路过那儿,但因囊中羞涩,很少去买那种“奢侈品”,只是有时周末下班,为了老婆小孩,下车各买一碗油炸的和水煮的打包回家,全家人围在一起打打牙祭,味道肯定不如现炸现吃,却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那种闻着臭吃着香的味道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要说如皋的风味小吃,我可以说出一大堆儿:丁堰的脆饼,林梓的潮糕,白蒲的三香斋茶干,新王庄的麻萝卜,朱家桥的蚬子,搬经的猪头肉,迎春桥的烧饼,孟家的蟹黄包,那一样都是出了名,有的是皇帝赐名,有的是世界非遗,有的还在中央电视台露过脸。但我却独爱这其貌不扬却味道独特的如皋臭豆腐。
这份独特的味道能流传至今,离不开它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精湛的制作工艺。
如皋臭豆腐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回溯往昔,如皋臭豆腐的故事在岁月中徐徐展开。相传,当时有一家豆腐作坊,因为前几天没卖出的豆腐上都长了毛,舍不得扔掉,便自家煮食,却发现别有一番风味,于是便独辟蹊径,逐渐摸索出独特的制作方法,代代相传,延续至今,成为如皋人餐桌上的常客,更成为地域饮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这般匠心传承的美味,不仅满足了味蕾,更滋养了一方水土的记忆,每逢庙会或节庆,街头巷尾的臭豆腐摊便挤满食客。
从偶然的美味发现,到严谨的工艺传承,如皋臭豆腐的每一步蜕变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
这份穿越时光的美味,源于匠人百年坚守。历经传承,如皋臭豆腐的制作早已形成严谨而独特的工艺。经过精心选料,石磨磨浆,沸水煮浆,点卤成型等一系列严格的工序,制成豆腐,再切成小块放入特制的卤水发酵,在苋菜梗与香料调和的卤水中,豆腐如沉睡的精灵,经微生物唤醒,孕育出独特风味,形成臭豆腐独特的“臭”味和鲜美的口感。最后就是油炸或水煮,油炸时,将臭豆腐放入热油中,炸至表面金黄酥脆,外脆里嫩;水煮则将臭豆腐放入沸水中,搭配葱姜、香油等调料,煮出的臭豆腐口感嫩滑,香气四溢 。正是这份偶然的发现与代代匠心,让如皋臭豆腐在岁月长河中沉淀出独特的魅力。
如皋臭豆腐不仅承载着我的美好回忆,还有不少对人体有益的功效。
臭豆腐,独特的气味和口感能刺激嗅觉和味觉神经,有效激发食欲,还能补充丰富的植物蛋白,提供营养,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更有促进消化的功效,在发酵过程中,部分蛋白质被分解为氨基酸和多肽,更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同时发酵产生的益生菌等有益微生物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促进消化。
正如人们常说的‘嗅臭能知味,闻香即辨鲜’——如皋臭豆腐独特的气味和鲜美的味道,让无数人为之着迷。 更以“臭味传千里,香韵入万家”的传播速度走上寻常百姓人家的案头,深得大家的喜爱。
那“豆腐西施”就住在我们老家西边的吉庄村,夫妻俩一个主内做豆腐,一个主外卖豆腐,一定有不传秘方,不然怎么会在全城那么多卖油炸豆腐的中一枝独秀?靠卖油豆腐赚得了第一桶金,又开了一家吉庄饭店,搞得红红火火。我曾在那儿吃饭,见是熟人,她笑意盈盈地迎上来,眉眼间还留着当年在街头忙碌的干练劲儿,只是身上的衣着早已换成了精致的绸缎,手上的金镯子随着动作轻轻晃动。店面布置普普通通,桌椅摆得整整齐齐,菜品明码标价实实在在,处处给人留下了真诚和信任的感觉,我还特地点了一份油炸臭豆腐。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边界不断扩张,原有的西郊、吉庄、冒庄、红星等地建设了城市花园、西城花园,加之金科地产,横空出世,强势进驻。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四通八达,如城西南模样大变,变得寸土寸金,处处焕发着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原住民农民成市民,平房换楼房,再也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田头接二连三的露天粪坑变成了隐蔽的污水管道,垃圾收集不落地,分类管理少污染,原先的大河小沟,打造成了沿河景观风光带,环境优美,风景如画,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或许她已搬上高楼颐养天年了吧。
时光流转,“豆腐西施”的故事成了老如城的一段传奇。而与此同时,这座城市也在悄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豆腐西施’的故事,到如今美食街的繁华,我们不难发现:幸福生活不仅需要双手奋斗,更要顺应时代、传承文化,这才是个人与城市发展的永恒密码。
从街头巷尾的臭豆腐香,到城市天际线的灯火辉煌,变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寻与文化根脉的坚守。在时代浪潮中,这份飘了百年的臭豆腐香,既是对传统的深情回望,也是对匠心永续的殷切期许。
2025.5.10写于颐园
作者简介:章友本,笔名直言,1963.8出生,江苏如皋人,年轻时撰写的论文获省一等奖,在全国各地报刊上发表文章百余篇。退休后重拾旧笔,以文为乐,两年内先后在《西乡情韵》《日月岛文学》《西部风微刊》《平原风》《如皋日报》《射阳日报》《南通广电报》《上海散文》《金声诗刊》《劳动报》发表散文、诗歌上百篇。其中《门前家雀叫喳喳》参加第三届"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赛荣获一等奖。《我伫立在张黄港》获第四届“三亚杯”当代华语文学大赛金奖。《又爱又恨杯中物,悲喜交加喝酒人》获中国诗人作家网《中华星光杯》优秀文学奖。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人作家网认证会员,荷兰花海文学社会员,《日月岛文学》签约作家。
总编辑:山旮旯
责任编辑:袁德礼
负责校对:十一指、晚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