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国 农 业 展 览 馆
——中国大地上的丰碑
池国芳
在北京东三环的繁华腹地,矗立着一座承载千年农耕记忆、见证现代农业腾飞的丰碑——全国农业展览馆。碧瓦黄檐的古典建筑群掩映于绿树繁花之间,湖光潋滟与雕梁画栋相映成趣,仿佛一幅流动的田园长卷。这片占地52公顷的“龙眼宝地”,是周恩来总理亲审定制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更是中国农业文明从泥土中破茧、向星辰跃升的永恒见证。
十座传统中式展馆如巨人般屹立,飞檐斗拱间流淌着历史的厚重。新馆的钢骨玻璃穹顶直指苍穹,将古典的隽永与现代的锋芒熔铸一体。漫步其间,青铜锸的斑驳锈迹诉说着商周先民开渠筑垄的智慧,汉代绿釉陶作坊中舂米的陶俑仍弓着腰背,仿佛能听见千年前谷粒脱壳的簌簌声。而在“现代农业”展厅,告别田赋鼎巍然矗立,鼎身铭文如刀刻斧凿:“今朝告别田赋,万代歌颂永世不忘”——这尊由农民王三妮铸就的青铜巨鼎,凝固着2006年农业税废止时亿万农人的热泪与欢笑。
犹记建党90周年那日,我的朋友作为孝感党报的布展人,将小岗村18枚血手印的复刻契约铺陈于此。当《党啊,我亲爱的妈妈》的旋律在穹顶下回荡,白发苍苍的老农抚摸着展柜中袁隆平的“超级稻”标本,泪珠坠入展台灯光,碎成星星点点的光斑。那一刻,展馆不再是冰冷的陈列场,而是亿万农民与土地对话的圣殿。
今日重游,无人机在“三农这十年”展区编队起舞,全息投影让二十四节气的农事在掌心流转。黄文秀的脱贫攻坚证书静卧玻璃匣中,证书边角微微卷起,仿佛还沾着百坭村的春雨。馆外的传统农事园里,孩子们踩着曲辕犁模型嬉闹,而卫星育种舱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冷光——这是五千年农耕血脉与量子时代的深情相拥。
站在新馆的星空穹顶下,我听见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召唤交响成曲:石磨盘的碾转声化作大数据平台的滴答,曲辕犁的木纹延展成智慧农田的阡陌,镰刀的弧光升华为空间站的银色轨迹。全国农业展览馆,这座大地上的丰碑,正以琉璃瓦承接晨曦,用钢梁托举银河,将每一粒种子的梦想,写入民族复兴的壮阔史诗。
当春风再次拂过馆前的百年古槐,我触摸着展墙上的“航天稻穗”,忽然懂得:所谓农业现代化,不仅是机械替代人力、数据解构节气,更是让神农的后裔既能俯身亲吻泥土,又可昂首对话星海。这片古老的土地,终将在传统与现代的共生中,长出比神话更璀璨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