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视鲁迅
——参观北京鲁迅博物馆随笔
白石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的诗也是他的自画像。近日,抽空专程参观了鲁迅博物馆,零距离凝视了鲁迅的“横眉冷对”,零距离观看了鲁迅的生平展览,对这位独立思考敢于揭露社会黑暗伟大文学家的认知又加深了几许。
位于京城阜成门内大街被周边平房院落围拢的鲁迅博物馆,曾是鲁迅在北京的故居。高大的门厅上方,悬挂着由叶剑英元帅题写的“北京鲁迅博物馆”横匾,门厅两侧挂着鲁迅写作照和“又见新月”宣传画,门外门里古木参天,绿荫遮地,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走进院内,花圃草坪上,一座鲁迅半身白色大理石坐像立于高台之上,雕塑棱角分明,目光犀利注视着前方。雕像后面是古建筑式样展馆,详尽展出了鲁迅的生平及所著书籍,还有许多手稿、书法作品,尤其是各个时期鲁迅的黑白照片,都是那样的严肃冷峻,目光如炬。据介绍,博物馆收藏鲁迅同时代人物、新文化文物7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759件(套),图文实物详尽直观,是鲁迅“甘为孺子牛”一生全方位的展现。
在展馆的左侧约100米处,是鲁迅的故居,不太宽敞的平房院落,正房厢房南房灰瓦白墙,布局对称,是老北京那种常见的四合院式样,经过修葺,仍保持原貌,那门窗虽用红膝重新油过,但麻纸窗户还是可以看到旧时的模样。院内有鲁迅手植的白丁香,浓荫蔽日,使小院更显幽静古朴。后院有一口水井,还有堂屋向北接出被称作“老虎尾巴”的鲁迅工作室兼卧室。正房堂屋左边,有鲁迅原配夫人朱安的卧室。看到此屋,我忽然想到曾看过鲁迅在新婚之夜见到朱安那没有女性特征的容貌,抱枕蹲在屋外哭了一个晚上的故事。新婚之夜的哭泣,表达了鲁迅对这桩婚姻的不满与无奈,从此他便再没有与朱安同房。但朱安既成周家儿媳,也只能面对现实默默承受,且无怨无悔在周家俸侍着鲁迅母亲,直至孤老去世。想来这也是名人的婚姻悲剧,尤其是朱安,更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徒有虚名,独守空房,既不识文断字,又无儿女抚养,其命运堪比祥林嫂。睹物伤怀,心里不由地同情起这个小脚女人不幸的一生。
说起鲁迅,我们大家是非常熟悉的,中小学课本里鲁迅的文章我们都学过,尤其教过语文的我,更是对鲁迅的文章深度研究精读备课。从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三味书屋》到初中语文课本中的《社戏》《故乡》《孔乙己》《藤野先生》等,都曾多次讲过,越讲越觉得内涵深邃,博大精深,闪现着耀眼的思想光辉。《三味书屋》对不适应少儿学段枯燥呆版教学的批判,《故乡》对旧中国农民的哀叹,《孔乙己》对封建科考制度下酸腐秀才变态形象的刻画等,都让我们认识到这位伟大文学家反封建礼教、揭露病态社会、揭示人性的深刻到位。据统计,过去仅初高中语文课本就收录鲁迅作品36篇,一个人这么多文章收录于教材中,大概唯鲁迅而已。从展馆的介绍中知晓,截止目前,共出版《鲁迅文集》50卷,各种版本的散文、杂文集更是众多。“著作等身”这一成语在鲁迅身上已远远超越。
这位写文章的高手,因为在文章中痛骂民国政府而遭到过通缉。虽然他在黑暗的旧中国曾《彷徨》过,但更多的是振臂《呐喊》,对国民的麻木迂腐“怒其不争,哀其不幸”;他呼呼国人不要失去自信力,勇敢地抗争——“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他目光不仅犀利,而且超前,同时更多的是洞察与深邃!鲁迅一生正气,冷静清醒。他忧国忧民,他愤世疾俗,他鄙视虚伪,他痛斥奴相,他敢于直面现实,他勇于揭露社会的黑暗,因此,毛泽东称鲁迅的文章为“匕首”“投枪”,直插敌人心脏,并高度称赞“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这种宝贵的性格,真实地反映在他严肃的表情上和直视黑暗处的灼灼目光中……我觉得,鲁迅真正做到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并以辛辣的笔法写出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愚昧与落后及国人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阿Q、孔乙己、润土、祥林嫂等人物形象,至今在我们众生中还可以看到其影子。一百年来,鲁迅的文章仍未过时,他对黑暗的揭露,对人性的剖析,仍振聋发聩.,令人深思。
参观了一上午博物馆,步履缓慢地边看边想,想鲁迅这个人的孤勇,想鲁迅这个人的伟大,想鲁迅这个人作品的厚重……望着馆内鲁迅书店里那一排书籍,心中再次肃然起敬——鲁迅的书将继续滋润后人的灵魂,鲁迅严肃的面容和那深邃的目光,还将继续注视着这个正走向伟大复兴民族的背影……
上午11时,当我参观后将要离开博物馆时,看见来这里参观的人越来越多了,有老人有小孩,其中还有一个二十多名的青年旅行团也走了进来……
弘扬传统文化的一本好书
——读邓老师新书《我的读书笔记》
白石
八十二岁的邓钰华老师又出版了《我的读书笔记》新书,付梓出版后,第一时间赠与我一本。捧读着这本散发着油墨香印刷精致的新书,我眼前呈现出一位笔耕不辍、皓首穷经伏案读书学习矍铄长者的身影……八十多岁的老人,在疫情期间,根据自己40多本读书笔记,撰写了近百篇读书随笔,其老而好学精神实在让人钦佩。
《我的读书笔记》全书约15万字,分为“人物风云”“人生风雨”“闲情逸致”“诗苑撷英”“语海拾贝”五个部分。纵观全书,文史知识丰富,传统文化思想贯穿其中。书中讲的大都是中国故事,从孔子到庄子到现代的名人名家,他们的言行、事迹,他们的胸怀、品格,都体现了华夏民族的美好精神。每篇文章或写人或叙事,都小处着笔,大处点题,洞察人性,窥见本真,处处凸显了真善美。特别是对古今文化界风云人物作了别具一格的点评,彰显了他们不同凡响的个性特征——大先生鲁迅清苦刚直硬气的模样,胡适的持平不过火,梁漱溟的倔强,杨绛的淡定与从容,钱钟书的超然物外,李叔同的绝情入佛,季羡林的低调及贾大山的另类……这些大师名家的言行,总会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如果说“人物风云”着重是写人的,而“人生风雨”“闲情逸致”则重点是写事的,而且从一件件小事中洞见大道理。以小见大,
见解独到深邃,我觉得是本书的一大特点。如《悄悄地壮大自己》《请节制享用称赞和荣誉》《低调处事》《自谦与自吹》《结点佛缘,修点佛性》《高手在民间》《读书堪忧》等,读后发人深省,清目醒脑。做人要低调,做事要实在,却不可炫耀,更不能狂妄。要认清自已值几钱几两,不要稍有几篇文章见诸报刊或网络,就动不动成为“当代最具实力诗人”“人民艺术家”“世界作家”等大名人,读读邓老师这本书吧,对其网络上夸大其词的赞美和无厘头的荣誉,你会无地自容,始觉俗不可耐。
“诗苑撷英”“语海拾贝”写的是古代诗人小故事和民间流传的文字故事,其中《汉字真奇妙》《“二百五”的故事》等,均具趣味,在令人捧腹中感悟人生哲理。
邓老师历任语文教师、文化局副局长和武川报社社长,他爱好读书,善写文章,几年前曾出版26万字散文集《岁月》,今又出版《我的读书笔记》。他勤勉好学,而且在八十多岁后,仍然读书写作,时有文章在微信公众号平台发表,其认识见解较高,写作水平上乘,是我县文化界一位有影响的学者。我在邓老师手下工作数年,对其为人学识比较了解,他是我心目中学习的楷模。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觉得八十多岁的邓老师做到了。《我的读书笔记》,既是学习文史知识的辅助教材,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通俗读物,而且文中对人情世故的解读,对人生人性的思考,都耐人寻味,令人深思。
“莫到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八十多岁仍能读书就已经了不得了,而八十多岁还能写书就更加不得了了!邓老师的《我的读书笔记》,正像一抹绚丽的晚霞,红艳亮眼,映照着不老的天空……
南窑火种
司建国
在哈拉合少乡土城子村委会昌泰隆村南壕内,有一孔破窑洞,抗战初期,这里曾是召开党的秘密会议,发展党员,组织抗日救国会,燃起抗日烽火的地方。这里回响着金戈铁马的艰苦抗战岁月,最终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前夕,我们庙沟红色文化志愿者一行,踏着先辈们的足迹,开启了寻访红色土地之旅。
1938年10月,八路军开上了大青山后,即刻着手开展建党建政工作。1939年6月,任克定被任命为八路军抗日游击政府武归县四边区(土左、土右、武川、固阳)区长。马场梁脚下的塔坝、乌兰吾素、五塔、喜鹊沟、前后独坝、九四顷壕、昌泰隆、中坝、土城子、口子上一带,属四边区管辖范围,也是八路军抗日民主政府开展活动的重点区域。任克定区长带领区政府工作人员经常在这一带开展抗日活动,宣传抗日思想,筹集抗日物资,发展党员组织,成立抗日救国会、动员青年参加八路军。他们在塔坝村设立粮食征购点,通过募捐、购买、摊纳等方式征集军粮、衣被、钱款。先后动员前独坝村柴吉成、后独坝村韩老虎、昌泰隆村黑牛、九顷壕村张金全(后脱离部队)、五塔村的李毛桃(后叛变)参加了八路军。发展后独坝村韩三和、韩海拴、赵龙太、中坝村王黄毛、九顷壕村姜银环、张爱全、四顷壕村赵狗小、昌泰隆村杨福河入党,在昌泰隆村南壕土窑洞内秘密开会,进行入党宣誓,初步形成了抗日烽火燎原之势。
1940年春,土城子村开来一队日本鬼子和伪靖安军,庙沟、母号窑子、榆树店驻扎着自卫军史建福的部队,形势日趋紧张、复杂。日伪军积极推行治安强化运动,三天两头出动清乡,烧杀抢掠,残害百姓;还极力收买汉奸卖国贼,招降纳叛,封官许愿,一些见风使舵,见利忘义之徒就死心塌地投靠日本人,为日本人刺探抗日情报,破坏抗日活动。
邻村有个叫Z某某的村闾长,认贼作父,为虎作伥,给日本人办事十分卖力。平时为日本人催粮征款,沿门逐户、翻箱倒柜,害的群众不敢白天生火做饭,晚上偷偷用铁钵子捣点莜麦拌野菜吃,他也要抛根问底,往死挤逼。群众对他恨之入骨,纷纷骂他“二日本”。
八路军在九顷壕一带发展党员,动员青年参加八路军的事被“二日本”探知,他弄了一份党员和抗日救国会的名单,报告给了土城子的日伪军,日伪军倾巢出动,抓捕了名单上的党员和爱国群众六名,用汽车拉到河北张家口关押,时任保公所保长的周德亮,因偷偷给了八路军六毛口袋莜麦,也被以私通八路罪名抓捕,惨死在张家口狱中。被抓者除张爱全、赵狗小生还外,其余全部遇害。一时间白色恐怖笼罩四边区,革命暂时转入了低潮。但仍有王黄毛、姜银环暗中坚持斗争,群众中至今留传句俗语,姜银环的信,天天送。
“二日本”的行为不仅危害八路军,同时也危害另一支抗日队伍自卫军的安全。不久,这个可耻的告密者被自卫军的人秘密处决,他的升官发财梦就此破灭。
1940年7月,任克定升任武归县长,柴吉成入伍后一直跟随任县长在归武县政府工作,任通信员。1942年1月在庙沟村南六道沟和任县长、朱科长等一起被叛徒杀害,成为光荣的革命烈士。韩老虎跟随部队转战绥远、山西等地,参加过平津战役、解放大西南等战役,后转业在四川工作,娶妻生子。退休后想落叶归根,终因老婆孩子故土难离作罢。
王黄毛、姜银环1944年10月被国民党自卫军同日杀害。王黄毛的烈士身份是武归县四边区区委副书记。
黑牛本是土右旗公山湾乡可可沟门人,投奔亲戚来昌泰隆村生活,响应号召参加八路军后一直在任县长手下工作。解放后任包头二医院院长,上世纪七十年代回庙沟主持了任克定县长、朱维德科长、柴吉成通信员的安葬仪式。
岁月是一首诗
张雅琼
这个世界
把沉甸甸的时光分给了我
蓝天选址
一把配料融入体温
掩盖了虚实的喧哗
冲动与冷静相互分解
童年的真实中年的素影
逐一穿过游走的时光向前追逐
茶起茶落 冷暖沉浮
生命表层拥置的这场修行
割开过路风景
把馈赠与剥夺在岁月的沙漏里酿成一首首小诗
人生舞台如歌如画
举起色彩边缘线
让文字的镜头
剪辑出广阔的空间
内涵 匹配形状
优雅中
浅浅的笑 淡淡的释怀
光阴
文/玉子
母亲在我身旁进进出出
我给她洗干净衣服,做可口饭菜
母亲面有红光
常常一个人出去散步
更多时候,她晒着春分的太阳
直到落日睡过西山
她躲在夏至的阴凉处
听乘凉的人们说一些无关紧要的事
每次我从她们面前走过
母亲会叫我乳名
我站住,母亲也没什么话要说
就是怔怔地看我走远
她仍留在那个窄小的世界当中
想,使劲想
就像我尽力把小棉袄的样子做到最好
母亲眼里忧郁的部分
我分不走
不如保留一个节日的沉默吧
我也正一步一步路过母亲的时光
